西南六省市区85个博物馆携手,共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2025-11-05 16:51
深秋时节,苍山洱海间文博芬芳。11月3日,西南博物馆联盟2025年年会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启幕。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六省区市的85家博物馆馆长、文博机构负责人,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文博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山水相依的古城共同回顾发展成就,总结宝贵经验,谋划未来蓝图。

▲西南博物馆联盟2025年年会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 受访单位供图
此次盛会不仅是西南文博界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更是在国家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战略研讨,为推动西南地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西南文博交出亮眼答卷
过去一年,西南博物馆联盟各成员单位以“赶考”姿态砥砺前行,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展览策划方面硕果累累,《四川大学博物馆常设展》斩获“全国十大精品展览推介精品奖”,柳州、重庆、四川等地博物馆策划的多个展览荣获“优胜奖”,十一省区市博物馆的展览入选全国文博百大热门,展现出西南策展实力的整体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博物院、德宏州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策划的3个展览入围2025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重点推介,这些展览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创新的展陈方式,成为“博物馆里读中国”的生动载体。

▲观众在杨闇公杨尚昆旧居陈列馆参观。受访单位供图
社会教育领域同样成果丰硕,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十三家博物馆项目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项创新案例,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社教课程被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推荐目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与科普品牌。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精心设计的地学研学课程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批精品地学研学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少年前来探索地球奥秘。
文化传播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古蜀文明走向世界,三星堆博物馆的新技术应用案例荣获国家级奖项,让古蜀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文创产品从馆藏IP升级为生活美学,广西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获评“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试点成效评估一级单位”,让文物以更加亲和的姿态走进百姓生活。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荣获“塞巴斯蒂诺·图萨”国际水下考古奖,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文化认同凝聚区域发展合力
走过15载春秋的西南博物馆联盟,从2010年6月18日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推动西南文博事业繁荣的中坚力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在会上回顾了联盟的发展历程,指出深厚的文化认同如同精神纽带,让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共同的文化追求中紧密团结,同时,西南大地山川相连、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这份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各博物馆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互补中实现突破。
在实践中,联盟探索出了一条以项目共建推动发展的有效路径。过去一年来,联盟成员联合策划的“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大展”“纳西族东巴文化展”等系列精品展览,不仅展现了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通过巡展交流促进了馆际合作。
同时,“巴山蜀水”川渝博物馆文创展、长江流域文明研学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及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等协作平台的建立,都为成员单位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机会。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受访单位供图
这些务实合作让各博物馆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的红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南川博物馆、永川堃航博物馆等建立总分馆制,四川博物院实施全省20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等深度协作,更是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创了区域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服务国家战略开启新征程
肩负新时代使命,各成员单位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博物馆+”跨界融合。
联盟将整合西南地区文物科技保护资源,深化西南特色文化研究阐释,系统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推出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努力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文明传承的新高地。
面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联盟还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纽带作用。在国际博协亚太地区主席安来顺、重庆市政协常委朱军等专家的主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博物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联盟将主动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文化工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标志性成果。同时,加强与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博合作,策划推出反映西南文化特色的精品展览,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平台,推动西南文化走出去,为促进民心相通、经济联通贡献文博力量。
在本届年会上,23位专家学者还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南博物馆实践”“推进中小型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示了西南文博单位的研究探索成果与未来发展思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