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从书页到剧场,文学IP如何在舞台上“破圈”
2025-10-23 18:44
10月23日下午,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后台,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的演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热身、化妆。当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意蕴邂逅欧洲古典舞蹈的优雅质感,这场跨界碰撞的火花,于当晚7点半正式绽放。
事实上,自10月9日起,重庆各大剧场星光熠熠,23部文华奖参评剧目接连登台,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沉浸式艺术盛宴。其中,话剧《生命册》《北上》《俗世奇人》《谁在敲门》、歌剧《尘埃落定》、民族舞剧《红楼梦》等剧目座无虚席,持续的掌声与散场后热烈的讨论,无不印证着这些作品的成功。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广受好评的剧目大多源自文学改编,从动辄几十万字的鸿篇巨著到几个小时的舞台精品,创作者们究竟如何实现文学内核与舞台艺术的完美融合?观众又为何对这些改编作品青睐有加?连日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精耕内核
文学基因的舞台转化
纵观十四艺节上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剧目,其原著或是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权威奖项的佳作,或是历经时光沉淀的传世古典名著。这些作品情节跌宕、人物鲜活,自带强烈的矛盾冲突,天然具备戏剧改编所需要的核心要素。
然而,要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精品剧目,绝非简单的内容增减,而是一场对文学内核的深度挖掘与艺术重构。
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总能精准捕捉原著的精神内核,再以贴合舞台表达的艺术形式重新呈现,让文学基因在剧场中焕发新生。
比如,陕西人民剧院在编创话剧《生命册》之前,就致力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戏剧改编,已成功推出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多部话剧作品。“让近40万字的小说‘活’在舞台上,考验的是如何将文学性的想象语言,转化为舞台独有的具象语言。”《生命册》出品人、导演李宣坦言,个体阅读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舞台剧要让上千名观众同时认可人物形象,难度远超普通剧目。
为此,主创团队前后花了5年时间进行改编,聚焦土地与人性的核心主题,选取逃离乡村、城市挣扎、回归故土等几个关键人生阶段,通过时空交错的舞台叙事,将原著中对命运、欲望与坚守的思考浓缩于舞台之上。正如李宣所说,改编不是复刻,而是提炼出最能触动当代观众的精神内核,用舞台语言讲好文学里的中国故事。

▲《尘埃落定》剧照。受访者供图
重庆歌剧院原创歌剧《尘埃落定》的改编则更展现了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完美契合。阿来的原著以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为背景,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深刻的人性洞察。冯柏铭、冯必烈父子联手编剧,采取时空集中、人物集中、情节集中、主题集中的原则编创,让原著中对文明进程与人性本质的思考更加突出。导演廖向红等深入挖掘原著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将藏族民间音乐与歌剧艺术形式相结合,用高亢的咏叹调表现人物的情感爆发,用细腻的重唱勾勒复杂的人物关系。
“演出中,藏式建筑风格的舞美、华丽的民族服饰与悠扬的旋律相得益彰,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质感,又发挥了歌剧‘以声传情’的独特优势,感觉自己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中又一次看懂文学经典。”观众陈可馨的评价,道出了不少观演者的心声。
精准破圈
贴合时代需求的改编之道
一部改编作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十四艺节上收获满堂喝彩的优秀改编剧目,正是因为它们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对话。
“接地气”的现实表达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密码。《谁在敲门》原著小说68万字,塑造了100多个人物,“小说非常鲜活,铺排了川东农村许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被称为‘乡村红楼梦’。”编剧喻荣军坦言,在改编中,选取了许家大家长许成详老病死生和儿女聚散的过程构建出四幕戏,将原著中的文学叙事转化为极具生活气息的舞台场景。“改编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在敲门?我们是敲门的人,也是被敲门的人,奔涌的时代同样在撞击我们的大门,因此在剧中也构建了许多门的意象,院坝的木门、城镇里的防盗门、监狱冰冷的门,门内门外是什么,给了当代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谁在敲门》剧照。受访者供图
从客厅的老沙发到餐桌上的家常菜,《谁在敲门》生活化的舞台布置,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自己的生活场景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观众李女士看完演出后感慨:“太真实了,就像在看自己家的故事,既让人感动,又引发思考。”这种对现实生活的精准捕捉,让文学改编作品摆脱了“阳春白雪”的疏离感,成为观众抒发情感、反思生活的载体。
经典IP的创新表达,则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群体。话剧《俗世奇人》改编自冯骥才的同名短篇小说集,书中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改编团队没有局限于原著的短篇结构,而是通过刘敏涛饰演关二姐这个叙事引擎,串联起多个故事,融入幽默诙谐的台词与夸张的舞台动作,让原本的民间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俗世奇人》剧照。受访者供图
而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改编则在忠实原著与当代解读之间寻找平衡。无论是民族舞剧还是芭蕾舞剧版本,都保留了原著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情节与核心人物,满足了观众对经典的情感期待;同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艺术理念的融入,让故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例如,民族舞剧《红楼梦》中,以古典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还原原著的古典美学与诗意氛围的基础上,加入了年轻编创团队的创新表达,“与其说我们在做文本到舞台的转换,不如说我们获得了一次更细腻研读名著的机会。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触摸中国文化的根脉,再从中梳理出自己想表达的脉络。”该剧导演黎星表示,将《红楼梦》《牡丹亭》这类文学经典搬上舞台,第一步并非急于设计舞台呈现,而是反复研读不同版本聆听多元解读,在文字里找到与当下时代、与自我感受同频的表达。剧中金陵十二钗所穿的12种颜色的华丽衣裙,便是他重读《红楼梦》时,脑子里最先浮现的意象。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受访者供图
“从舞蹈、服饰、布景到音乐,民族舞剧《红楼梦》有巧思有留白,能够激发我去重新研读、理解原著中的那些隐喻。”观众李心彤表示,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的生命力。
长效赋能
文学改编助力舞台艺术发展
文学与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优质的艺术作品,更对舞台艺术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激活文艺创作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路径。
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舞台创作的富矿,它们自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读者基础,改编这类作品,既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底色,又能降低市场接受门槛,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同时,舞台改编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10月15日,在话剧《北上》的演出现场,不少观众表示,看完演出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强烈欲望。10月18日话剧《俗世奇人》在重庆大剧院演出前夕,甚至有剧迷专程新买了一本《俗世奇人》小说前来观演。这种舞台带火书本的现象,实现了文学与舞台艺术的双向赋能,让优秀文学作品突破圈层限制,触达更多受众。

▲话剧《北上》演出场景。受访者供图
文学改编还推动了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艺术,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学解读能力与高超的艺术创新能力。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文学叙事与舞台叙事的差异,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对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锤炼。例如,话剧《生命册》对时空叙事的创新运用、歌剧《尘埃落定》对民族音乐与歌剧形式的融合,都为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不同艺术门类对同一文学IP的改编,如越剧《我的大观园》、民族舞剧《红楼梦》、芭蕾舞剧《红楼梦》等,都促进了艺术门类间的交流与借鉴,推动舞台艺术向多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文学改编成果丰硕,但戏剧创作对于好剧本的渴求依旧迫切。在受邀参加“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之青年戏剧种子计划首期活动时,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就向青年戏剧工作者发出盛情邀约:“(只要)你有好剧本,请来找我;我给你排,我给你演!”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将会有更多扎根时代、贴近人心的好剧本、好作品出现,为舞台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