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315件手工艺品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展在渝开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5-10-23 17:07

来自河南周口的泥泥狗造型古拙荒诞,寄托着人们消灾祛病、吉祥平安的心愿;来自甘肃庆阳的香包有着明艳的色彩,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来自重庆涪陵的涪州结绳技艺设计精巧,是一种极具当地传统的文化符号……10月23日,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古老技艺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聚,一幅从民间文艺视角聚焦当代乡村振兴新图景的大美画卷,展现在广大观众的眼前。

▲10月23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开幕。记者 赵欣 摄

当天,作为十四艺节配套展览,“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在此亮相。来自全国的38个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共计315件民间手工艺作品,带着民间艺人指尖的温度和土地的芬芳,与时代的脉搏展开碰撞。本次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主办,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承办。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为主题,聚焦乡村手工艺的历史遗存和当下的生产状态,尤其关注民间工艺资源的激活、乡村劳动力的激发、产业的多样化等问题。“这个选题也引发了多个高校和团队的研究兴趣,在中国美院、四川美院、重庆文职院等院校师生协同参与下,我们对散布于中国广袤乡村的民间手工艺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总策展人、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院长谢亚平介绍。

为何会关注到手工艺与乡建的关系?谢亚平表示,这是基于对日益空心化的乡村的深切关注,“乡村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全面振兴?我们注意到,艺术乡建改善了乡村的环境肌理,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认同,手工艺的生产和创新则在乡村原有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关注于产业,服务于乡村村民的谋生和就业,在生产-生活-文旅之间建立起一种闭环机制。因此,在民间文艺赋能之下,传统资源丰厚的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切实的新路径。”

▲来自河南乡间的泥塑。记者 赵欣 摄

步入展厅,如同走进一幅立体生动的乡村民艺长卷,每一卷都藏着丰富动人的细节。比如,在开篇第一单元的农耕与手工艺共生板块,河南的泥泥狗、泥咕咕等富有创意造型的泥塑传递着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重庆铜梁龙彩扎龙头骨架以其精湛技艺展现着龙乡儿女的情感追求;湖南隆回滩头年画《年年发财》承载了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一项乡村民俗的背后,既藏着农耕生产的需求,也凝结着手工艺的巧思。“农耕与手工艺共生,形成中国乡村生长的双根脉络。守住‘两根’,才能让乡村的信仰有载体、民俗有温度、认同有根基,让乡村真正成为既有粮食香气、又有手艺温度的家园,构筑起乡村独有的精神世界与身份标识。”谢亚平介绍。

▲重庆涪陵的涪州结绳技艺系列作品。记者 赵欣 摄

第二单元的工艺再生板块也令人眼前一亮。广西的壮锦、贵州的侗锦、云南的彝族服饰、重庆的涪州结绳技艺等,生动诠释了中国乡村手工艺与农耕经济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深厚联系,在给观众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乡村手工艺的发展一直伴随国家建设的需求而不断革新,正是人的可持续生存、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工艺的可持续创新、产业的可持续升级和村落的可持续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乡村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契机。

“应该说,乡村手工艺指向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生活可能。它为我们描绘的图景是: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依然能够从容地拥抱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在尊重传统价值的基础上,依然可以大胆创新。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手工艺留给当代最珍贵的恩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而是兼收并蓄的开放;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手工艺的原因。因为它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更指引着我们的未来。”谢亚平说。

“作为文联组织,发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介绍,近年来,市文联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比如,利用当地红叶资源开发叶雕产品,帮扶巫山县安静村助农增收;以音乐、美术、摄影、民间文艺等为抓手,推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寿寨村实现乡村振兴。他表示,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赋美乡村”中作用尤为独特,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未来将继续探索民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用文艺之光点亮乡村之美,用文化之心滋养乡村之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文艺力量。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