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如何创新挥动版权之翼、护航城市创意经济,我们在行动
2025-10-22 21:59
一幅别具一格的“陆海画卷”徐徐铺展,画卷之上,艺术家惠唯的“小红帽”系列手办、大足石刻系列文创、双语图书《什么是重庆》等丰富多元的重庆IP元素产品琳琅满目,让众多到访观众应接不暇,赞叹连连!
这里是刚刚落幕的第十届版博会重庆展馆,按照“陆海画卷”设计理念精心布置的现场展陈,让海内外同行看到了一座版权事业蓬勃发展的陆海之城。来自17家优质版权企业的200余种彰显新韵重庆标识度的原创文化产品,给天南海北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彰显了数智赋能之下,新重庆版权事业的澎湃力量。

▲版博会重庆展馆现场。记者 赵欣 摄
“版权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好创意,最大的目标指向在于为创意经济发展护航,让文化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重庆市版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版权事业在众多优秀版权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成绩可喜,探索出一系列颇具亮点的以版权赋能助推文化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充分彰显了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魅力。
立足国际化与生活化
持续推动版权转化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7.44%,2024年著作权登记总量超过1000万件,同比增长了19.13%。版权创新正在加速推动原创IP生态培育与转化,从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极大增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之所系,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版权能够保护创作者对创作内容的控制,同时创作者还有动力去创新方法,将更多优质内容带给新的受众和新的市场。”市版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我市实际工作来说,国际化和生活化,是版权赋能文化产业不断推动版权转化的两大着眼点。
国际化方面,全球圈粉的国内头部微短剧机构重庆麦芽传媒十分亮眼。多年来,麦芽传媒深耕微短剧领域,累计推出上千部作品,在2024年度全国短剧百强热力榜中占比超20%,助力重庆成为全国第四大微短剧生产地。

▲麦芽传媒的短剧行销海内外。记者 赵欣 摄
“我们的版权运营模式以全域触达见长,国际化优势比较明显。”麦芽传媒公共事务总监唐会余介绍,公司拥有一套全链路的创作支撑体系,包括编剧、导演、拍摄、后期、运营、版权等一体化的人才队伍。同时,依托自有平台“麦萌短剧”“NetShort”及垂直剧场快应用,协同YouTube、Facebook等平台,构建起日均触达数亿用户的“内容宇宙”,推动中国故事通过手机屏幕行销全球,持续放大版权内容的商业潜能与文化势能。
创意经济生活化,则意味着要不断通过版权转化,让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本次版博会现场,重庆塔米亦文化艺术公司携手创始人艺术家惠唯打造的原创IP矩阵“小红帽Timmy、Tammy、心心兔、Yoyo狗”等全系列作品,成为重庆展馆一大亮点。据了解,通过版权转化,它们已产生了累计超过5000万元的经济价值。
“无论是‘起风了’系列还是‘小丑不丑’系列,再到现在的‘INFJ系列’,我们的所有作品都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二是满足人们心理成长的需要,我们的工作就像治愈美学,这就是创意经济。”公司负责人喻晗表示,从一幅平面美术作品版权到产值超5000万元的知识产权矩阵,他们旗下经典IP已从画作延伸至雕塑、盲盒手办、艺术装置等多元形态,让艺术进入市民生活,有效地培育了公众的版权消费习惯。
实施全版权运营策略
激发版权价值焕新
图书出版行业是版权产业的重要板块。对于已经有着70年历史的重庆出版社来说,多年积累的大量内容资源是其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那么,面对海量的优质内容资源,如何深挖版权核心价值?如何激发版权价值焕新?本届版博会现场,重庆出版社展现了他们针对自身内容版权资源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从影视化改编,到多语种国际输出、有声产品开发,从文化遗产全链条运营到经典作品新生,我们不断探索以创新模式让优质内容突破载体限制,实施全版权运营策略,让传统图书的版权转化价值进一步凸显。”重庆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带去版博会现场的众多好书,均已进入了图书的全版权开发过程,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丛书(中、英、西语版),通过多语种版权输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支持;聚焦火锅人奋斗史的《小乾坤》已启动影视筹备;小说集《小芳出嫁》的有声书制作也在与相关平台洽谈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长江三部曲》,这是一部讲述母亲河长江的重磅小说,它问世于40多年前,作家早已去世了,但我们拿到版权,赋予它新生命,帮助它重版,作为‘长江文明书系’的重要作品来推出,就是希望以版权焕新的方式重新激活它的价值。”该工作人员说,目前该小说正筹备有声广播剧,并计划推动影视转化。此外,重庆出版社的幻想类文学特色出版矩阵,包括奇幻、科幻等文学作品的影视版权开发也进展得有声有色。

▲丰富的重庆IP文创。记者 赵欣 摄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拥有IP就拥有了资源,最大限度地创新资源运营模式,提高整合和开发资源的能力,可以实现出版资源的物尽其用。
同样是传统图书产品,天下图书公司的“曲小奇”IP系列图书,便通过全版权运营成功地让优质IP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天下图书品牌部工作人员朱家凤介绍,“‘曲小奇’IP的图书版权输出,已经在中国台湾落地出版,并即将输出到韩国,我们的选题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对象都是儿童。希望以‘漫话+漫画’的童书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期待的是,天下图书与韩国合作方已初步规划后续计划,预计于今年11月在重庆就具体合作细节进一步磋商。待细节确定后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让“曲小奇”IP得到深度开发。
架起版权数字保护网
保护知识产权“出海”
版权是创意的“铠甲”,知识产权也是版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赋能版权发展的实践中,重庆西信天元是一支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发生愈发密切的关联。面对新挑战,如何尽可能地给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探索方向。”市版权协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西信天元负责人张剑说。
张剑介绍,成立于2001年的西信天元已在版权专业服务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它也是全国第一家获得涉密电子信息载体定点制作企业资质认证的单位,在信息检索、数据库开发、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出版、文献资料数字化加工、专业文献资料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的数字信息服务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图书和期刊出版、网站运营、软件研发、数据库开发、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信息检索、知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产品服务集群。

▲西信天元展示的数字赋能版权探索。记者 赵欣 摄
他透露,作为我国三大知识服务平台之一,西信天元旗下的维普资讯目前正在聚焦全球学术期刊的数据治理工作,即将推出基于开放获取的全球学术期刊精准传播平台,“这是响应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的号召,也是我们基于知识产权加快构建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重要工作。”
此次版博会上,西信天元重点展示的“企业知识产权安全与合规经营服务云平台”备受关注。张剑介绍,这是基于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研发而建立的,主要是在版权数据的汇集、分享、传播、风险预警等方面,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出海”,让版权能够可控和有效地输出,让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得到更多保障。
这一平台的资讯数据覆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旨在为我国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护指南、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指南、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南、跨境知识产权诉讼费用指南,提供稳定、可靠、可信的“算力、数据、通信、安全、协同”支撑,形成以“知识产权风险决策树为依托、知识产权合规风险应对建议报告为交付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合规处理等一站式服务。“相信这个项目未来能充分覆盖版权领域,助力版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剑说。
探索治理创新
构建版权领域的社会力量体系
在本届版博会重庆展馆入口处,一幅《重庆版权工作体系架构图》十分醒目。架构图中,对于重庆版权工作的核心业务、核心资源、工作支撑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解。
“这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不断创新探索的成果。”重庆市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版权工作坚持版权保护、版权产业、版权服务“三位一体”,版权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其中,构建起版权领域的社会力量体系是我市版权工作探索治理的一大创新。
版权领域的社会力量体系如何构建?该负责人介绍,重庆市以版权协会为核心,同时引入了社会团体、民办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以及版权工作的专业服务机构、基层工作服务站、专业研究机构,等等不同类型的主体,形成合力,“实际上,放眼全国这也是版权工作领域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来进行版权领域有效治理?”
正在组建中的陆海书院,就是这一体系中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代表。此外,市版权协会还成立了下属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盈利用于支持和投入到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中,目标就是直接服务社会。”该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准备将版权登记的业务工作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为我市版权事业行稳致远提供更有效支撑。
此外,重庆还在积极筹备建设陆海版权交易服务中心,这一举措对于重庆创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中心将结合在渝网络影视剧企业现实需求,探索提供全链条版权增值服务,发挥版权作为创意产业核心要素的作用。随着陆海版权交易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营,重庆的版权交易市场将更加活跃,版权的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也必将进一步激发重庆创意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重庆创意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