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灰阑记》再续经典,“00后”白孟迪诠释“美杜鹃”
2025-10-02 20:46
“如果要打分,我想给小白93分。别骄傲,相信她还能更好!”10月2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川剧《灰阑记》落幕,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的热情让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得主沈铁梅非常开心,“这个戏很好地展示了我们院青年演员的整体实力,特别是主演白孟迪,她非常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这个戏,她演的杜鹃得到了观众认可,很不错!”
▲《灰阑记》剧照。记者 赵欣 摄
川剧《灰阑记》由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而来。10月1日-2日,作为重庆市川剧院国庆中秋长假戏曲大餐的重磅演出,这部经典之作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连演两场,反响热烈。剧中,传统川剧与现代元素带来的审美碰撞刷新了不少戏迷对川剧的印象。白孟迪、周露、唐纬、廖敬等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全青春”演出阵容,尤其令人耳目一新。
何为“灰阑”?这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戏曲与文学典故的汉语词汇,本义指用石灰或灰烬画出的圆圈,后来逐渐演变为象征司法公正、人性考验的经典意象。《灰阑记》讲述的正是一个围绕孩子发生的关乎公平正义的传奇故事:郡王府的丫鬟杜鹃在战乱时收留了被遗弃的郡王小公子,谁知3年后被郡王夫人找上门来,一场夺子之战在养母与生母之间展开……
这台重磅之作长达两个多小时,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拖沓。剧情节奏明快,层层推进,险象环生,扣人心弦。随着情节发展,伟大的母爱和人性的光辉得以彰显,“美杜鹃”的形象照亮全场。其中还穿插了不少针砭时弊的热门话题以及一些网络流行语,既为传统川剧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又适度地让为杜鹃和小公子命运着急的观众们放松心情,笑中带泪,泪中有戏,众多观众被深深打动。
事实上,这是川剧《灰阑记》问世以来又一次重放光彩。“这个戏是2008年做的,我参与了策划并主演,它也是我们重庆市川剧院与国外投资的首次探索,开创了川剧艺术中外交流的新模式。”沈铁梅告诉记者,2010年,她曾受德方邀请,带着《灰阑记》亮相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馆日,让包括时任德国总统在内的近2000位现场观众感受到中国川剧的魅力;2015年,她的学生吴熙接棒担纲主演,凭借《灰阑记》成功摘得“梅花奖”。“一晃又是10年,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白孟迪手上。”她说。
“养儿苦,养儿难,养儿甜,养儿酸……”身为第三任“杜鹃”,“00后”白孟迪虽然资历尚浅,但在塑造含辛茹苦的养母形象时却可圈可点,娓娓唱出时感人肺腑,展示高腔唱段时又清澈明亮,收放自如,舞台上她顾盼神飞,水袖翩翩,以高难度的川剧身法营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叫绝的动人画面,令观众惊叹连连。
“我能掌握这个戏,要感谢老师和师姐的帮助。”白孟迪说,接到国庆演出《灰阑记》的任务时,时间已经很赶,她从零开始跟着师姐吴熙学习,在此基础上老师沈铁梅更是花费大量时间,一遍遍示范人物诠释的各个关键之处,“这个戏真的是老师一点点抠出来的,她让我知道塑造人物除了要演得像,更要与人物深度共情,要走进人物的内心。”
“最重要的还在于小白热爱川剧,肯下苦功夫,为了演好戏,她会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沈铁梅给记者透露了一个幕后细节,“为了更好地通过念白去表现人物,她甚至冒着酷暑来请教过我的母亲,这种学习精神我非常欣赏,一个演员能有这样的精神,她一定能在舞台上发光。我们剧院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还很多,他们是川剧未来的希望。”
重任在肩,新蕊初绽。演出谢幕后,沈铁梅、吴熙都来到台上向白孟迪表示祝贺。三任“杜鹃”同框,为舞台留下动人一幕。在老师和师姐的期许中,白孟迪正以青春和自信续写经典。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