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重庆非遗进景区,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热点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9-26 19:37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了2025年“非遗进景区”五好案例名单,重庆市推荐的重庆荣昌夏布小镇与重庆市彭水蚩尤九黎城两大案例双双入选。

9月26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大案例都有着“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五好”特点,是重庆非遗积极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缩影。

非遗旅游融合

让荣昌夏布小镇破茧成蝶

位于荣昌城区濑溪河与荣峰河交汇处的夏布小镇,有着占地约3.33万平方米的明清仿古建筑群,现已成为集展示、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特色景区。

▲荣昌夏布小镇里游人如织。受访单位供图

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夏布小镇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走“非遗+”融合之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完美蜕变。

小镇的活力,首先源于场景再造。

走进小镇夏布博物馆里,游客能清晰地看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带来的细腻布匹,聆听传承人讲述苎麻如何经过打麻、挽麻团、穿筘等复杂工序变成轻盈如翼的夏布。在荣昌折扇传承体验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折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正细心地将薄如蝉翼的夏布裱糊上扇骨,一把把精美的折扇在手中成型,吸引游客驻足体验。

这些主题场馆构成的不仅是文化长廊,更是可触可感的活态传承空间。傍晚时分,景区依托明清仿古建筑打造的国潮灯饰亮起,将夏布、折扇、海棠等荣昌特色文化元素投射在粉墙黛瓦之上,与“风雨廊桥”“艺梦廊桥”及濑溪河、荣峰河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成为游客镜头中好看的画面。

而好吃与好用则构成了小镇最直接的消费吸引力。

尤其是在今年五一期间,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卤鹅制作技艺”产品成为游客追捧的焦点。

“鹅市”美食街区里,卤制好的鹅只只色泽红亮,香气四溢,摊位前排队的长龙成为一道风景。游客们手捧热气腾腾的卤鹅,一边品尝着皮糯肉香的滋味,一边穿梭于热闹的集市中。这“一只鹅带火一座城”的传奇,不仅让卤鹅摊位日销售额惊人,更带动了相邻的铺盖面、黄凉粉、羊肉汤等40余家非遗美食档口人气爆棚。

同时,在倪牛角工作室,角雕工艺品玲珑剔透;在万扇堂,夏布书画扇面意境悠远;在加合夏布店内,现代设计的夏布服饰与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非遗产品,正是非遗带动消费、创造实际价值的生动体现。

更重要的是,小镇通过常态化活动与网络传播,让非遗好听又好玩。

周末的研学课堂上,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老师指导下,体验着陶器拉坯的乐趣;而在“非遗+”网络直播基地,主播正热情地向屏幕前的网友展示荣昌陶器的烧制技艺。

从荣昌夏布时装大秀到荣昌羊肉汤节,百余场活动持续点燃小镇热情。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网超600亿次的曝光,将小镇的活力传递到四面八方,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1亿元的数据,则是夏布小镇破茧成蝶有力的证明。

城载非遗

舞动渝东南民族风情

与荣昌夏布小镇不同,彭水蚩尤九黎城的魅力在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整体呈现。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之一,九黎城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非遗载体。

好看是九黎城的天然优势。当游客穿过气势恢宏的九道门,仰望巍峨的九黎宫时,已为之震撼。正是非遗进景区让建筑活了起来:在苗戏楼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台狮舞”的表演者们在数米高的叠凳上闪转腾挪,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广场上,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子铁炮火龙”在夜间舞动,火花绚烂;实景舞台剧《苗祖·蚩尤》以山水为幕,演绎着苗族的古老传说。

▲彭水蚩尤九黎城正进行非遗表演。受访单位供图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蚩尤祭祀大典、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期间,盛装的苗族同胞汇聚于此,正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直观展现。

好听与好吃则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

九黎城致力于打造苗族民歌城,引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民歌”传统音乐类非遗。漫步城中,时常能听到芦笙悠扬,或是在某个转角,传来苗族姑娘清亮动人的对歌声,让人沉浸于好听的苗韵之中。

在非遗美食一条街,好吃的诱惑无处不在:晶莹剔透的鸡豆花、香气扑鼻的郁山三香、绵软化渣的擀酥饼,无不挑动着味蕾。而在欢乐茶馆体验苗家三道茶,或是参与一场苗家长桌宴,听着敬酒歌,品尝满桌佳肴,更是一次民族风情的沉浸式体验。

而好玩与好用则体现了九黎城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意识。

景区创新推出的非遗研学旅游路线大受欢迎。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彭水苗绣的配色与针法,感受蜡染过程中蜡刀勾勒、蓝靛浸染的神奇,或是在银匠的小锤敲击声中,了解一件苗族银饰的诞生。

这些亲手玩起来的过程,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同时,景区加大了对苗绣、蜡染、苗银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游客不仅能看、能玩,还能将设计精美、实用性强的手工苗绣包、蜡染围巾、小件银饰等好用之物带回家,真正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理念。

非遗+旅游

描绘巴渝文旅新画卷

荣昌夏布小镇与彭水蚩尤九黎城的成功并非孤例,它们是重庆系统性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体现与代表。放眼全市,重庆正通过多样化的路径,将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强劲动能,成效明显。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重庆的做法,在于以融合创新为导向,让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一方面,注重场景化融合,如同夏布小镇打造的主题场馆长廊和九黎城依托的特色建筑群,为非遗提供了沉浸式的展示与体验空间,使“好看”更具文化深度。

另一方面,强调活动化运营,无论是荣昌常态化的“非遗+”文体旅商活动,还是彭水持续举办的大型节庆展演,都有效集聚了人气,保持了景区的活力,让好玩、好听落到实处。

再者,推动产业化延伸,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非遗美食街区建设,如同卤鹅带动全域消费、苗绣银饰转化为特色商品,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好吃、好用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些做法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旅游市场的热烈反响与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上。

在荣昌,夏布小镇在2025年五一期间创下接待游客增长743.05%、旅游收入增长978.65%的奇迹,并带动区域客流量井喷。在彭水,蚩尤九黎城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

▲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里上演非遗表演。受访单位供图

这种由非遗引爆的增长效应在全市多点开花: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凭借陈麻花等非遗项目年销售额超10亿元,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129万人次;铜梁区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舞龙打造品牌活动,2025年五一期间安居古城游客同比增长72.6%;北碚区静观镇将市级非遗项目插花技艺带动产业发展,年销蜡梅鲜切花200万束,产值过亿;丰都县通过科技赋能国家级非遗项目“丰都庙会”,2025年庙会期间创下旅游综合收入23.55亿元的亮眼成绩。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这些深厚的文化家底,正通过“非遗+旅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释放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从个案的成功到区域的联动,重庆的实践表明,当非遗深度融入旅游肌理,不仅能有效促进文化保护传承,更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绘就一幅文化与旅游共荣共生的巴渝新画卷。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