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江三峡史前人类足迹,这本书揭开东亚人类起源的神秘面纱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9-22 18:14

长江犹如一个文明的摇篮,不仅孕育出有着200多万年历史的龙骨坡文化,还哺育出了全球最早的艺术品——带有刻划纹的东方剑齿象门齿,以及中华音乐文明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物证——石埙。

众多的世界首个、全球最早,伴随着长江拍打岸边不时激起的浪花而陆续出土,长江这条母亲河,就如一根璀璨的彩链,将一颗颗史前文化凝成的珍珠串起,成为中华文明颈间最为夺目的璎珞‌,尽展其悠长且神秘的独有魅力。

近日,一本系统梳理长江三峡地区古人类演化与旧石器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长江三峡远古人类探秘》,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书中,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古生物专家魏光飚用自己多年对长江三峡史前文化的研究,将长江孕育出的史前文化之光,悉数囊入书页的字里行间。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江三峡远古人类探秘》。 受访者供图

“内心深处,我一直祈盼着,与故乡作一次心灵的对话。”9月22日,在本书正式出版之际,魏光飚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他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记录下长江三峡那些远去的岁月与沧桑。

与故乡对话

探寻时间背后的答案

魏光飚出生于重庆万州,是一位从小在三峡地区长大,并长期致力于该地区古生物与古人类研究的学者。他在自序中写道:“年轻时在外求学多年,我的魂魄与故乡始终不曾分割。”他始终期盼着“与故乡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关于这里的山山水水、祖祖辈辈,以及那些“在视野里日渐远去,但在灵魂里却日益清晰的历史”。

魏光飚留在自序里的语言,字字句句,皆是心河涟漪。但打开正文,每字每句却都凝结着一位科学家的严谨和细致。

深厚的地缘情感与学术追求和谐地交织在书中,成为魏光飚撰写本书的根本动力,“我在梦中得到的一句诗——‘我这就出发,到时间的背后去,等着听这些文字落地的声音’。”这仿佛是一种预示,驱动着他用文字去解读存在,诠释历史,去聆听“远古岁月的声音”。

在魏光飚看来,文字不仅是笔尖流出的墨汁,还应包括那些历经沧桑的化石与石器,它们更是一种记录了生命与自然演化的“广义文字”。而三峡地区,正是书写这部宏大史诗的关键篇章。

基于此,《长江三峡远古人类探秘》以扎实的野外调查、丰富的第一手史前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多年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长江三峡地区在人类起源与演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为理解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证。

重庆地区拥有史前人类

多个“第一”与“首个”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三峡地区一系列重大史前考古发现的梳理,实证了该地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极端重要性。其中,多项发现填补了东亚地区的空白,堪称“第一”与“首个”。

书中重点介绍了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和湖北建始巨猿洞遗址(因与巫山一山之隔,且文化内涵相通,在书中一并纳入三峡文化圈论述)。

▲巫山龙骨坡遗址远眺。受访者供图

龙骨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250万-200万年前的古人类下颌骨和门齿化石,被命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俗称“巫山人”。同时出土的还有上千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形成了独特的“龙骨坡文化”。

魏光飚说,尽管“巫山人”的分类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它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址之一,其发现对传统的“人类非洲起源说”提出了强烈挑战。

而与之相邻的建始人遗址,同样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后的似人似猿牙齿化石与大量石制品、骨制品,进一步证明三峡地区在人类演化早期阶段的关键地位。

如果巫山人和建始人还为人们熟知,那么书中的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就如锦衣夜行般,绝大部分只停留在了古人类学家们的专著里。

在重庆奉节兴隆洞遗址,科研人员取得了震惊学界的发现。这里出土了距今18万-13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奉节人)牙齿化石。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最早的艺术品与乐器雏形——一件带有刻划纹的东方剑齿象门齿和一件经打磨的、中部有孔的石埙。

▲奉节兴隆洞出土的带有刻划纹的东方剑齿象门齿。受访者供图

魏光飚说,这件象牙刻划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人类有意识的刻划作品,将人类艺术史的起源提前了至少5万年。而那件石埙,被音乐考古学家认定为“中华音乐文明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物证”,是迄今所知旧石器时代唯一的气鸣乐器雏形。

这些发现表明,三峡地区的远古智人,在智力水平和精神世界上已发展到相当高度。

长江三峡正这样改写着

人类起源学说

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就是简单的发现罗列,那就错了。

魏光飚将这些重要的材料,置于国际人类起源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度阐释。他认为,三峡地区的发现,对两大主流人类起源学说——“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的争论提供了关键的东亚证据。

尤其是奉节兴隆洞、丰都井水湾、枣子坪等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14万至8万年前的人类文化遗产,彻底填补了所谓“距今10万-5万年”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空白期。这强有力地反驳了“中国现代人在6万年前源于非洲”的假说。

魏光飚在书中指出,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从200多万年前至今,呈现出清晰的一脉相承关系和连续演化脉络,同时又兼具地方特色,如大量使用石灰岩原料、独特的“玉米洞工业”等,为“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东亚人类演化模式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江三峡远古人类探秘》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乡土深情的科普佳作。它告诉我们,长江三峡不仅是风景壮丽的自然奇观,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更是东亚人种演化的关键区域,是华夏文明古老根系的深入延伸之处。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亿万年时光,见证三峡地区如何从一片古海演变为人类乐园,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究竟埋藏着多么深邃而辉煌的过往。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