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世界》背后有何“秘密”?揭秘《红岩》前续的创作与重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兰世秋 首席记者 龙帆

2025-09-22 17:51

杨益言长篇小说《秘密世界》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秘密世界》被称为小说《红岩》的“前传”,以“流动牢笼”的独特视角,揭开隐蔽战线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史诗,填补了《红岩》前史空白。

那么,这部革命精神的传承之书创作于何时?为何一直鲜为人知?又如何在尘封多年后重新面世?9月2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创作背景

杨益言应读者要求写《红岩》前续

《秘密世界》以华子良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完整呈现了华子良从北平到南京,经武汉、贵州最终抵达重庆的“秘密转移线”。小说展开了1935年-1945年期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从中可以看到革命的艰辛、历经炼狱的革命者的坚贞与成长、光照千秋的革命必胜的信念。

“作为生于重庆、长于重庆的出版工作者,我们对《红岩》及相关题材图书是有了解的,但获悉杨益言先生还创作有这样一部‘前传’时,内心非常震撼。”《秘密世界》责任编辑之一陈琰枫表示。

怀着对红色经典的敬意,重庆出版社美术分社编辑团队对《秘密世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了解。原来,1987年,重庆出版社就签订过本书的版权,在当时责任编辑撰写的内容简介中,对“前传”的提法是“前续”,即“故事前情的续写”。

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背景,1987年版《秘密世界》责编是这样写的:“小说《红岩》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注意。许多读者很关心小说中传奇人物华子良的经历,纷纷写信给小说作者,希望能写出小说《红岩》的前续。小说《秘密世界》就是作者应读者要求而写的《红岩》前续。”

大约在1963年,杨益言着手对《红岩》人物的前情往事进行丰富,开始创作《秘密世界》。

面世过程历经曲折

修路工人在施工中拾到原稿

陈琰枫介绍,《红岩》初创时,书名叫作《禁锢的世界》。或许为了呼应,杨益言把本书命名为《秘密世界》。如果说《红岩》展现的是一所“固定的秘密牢狱”,那《秘密世界》展现的则是一座“移动的秘密牢狱”。

但创作后不久,作者生活遭遇重大转折,原作手稿也在颠沛流离中遗失。直到20年后,一位修路工人在挖掘施工中拾到了原稿,并寄回给了杨益言。

稿件回到杨益言手中时已是历经沧桑,稿纸大面积蠹毁,笔迹也几近消褪,作者只得通过记忆,重新补完了这部《秘密世界》。

1987年,《秘密世界》首次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广泛传播,一直尘封了近40年。

历史上,《红岩》未能在重庆出版,是重庆出版界的一大遗憾。重庆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次,将这部同样书写红岩英烈故事的作品留在重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5年7月25日,悦来国际会议中心 ,《秘密世界》新书发布会现场。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经重庆出版社多方努力,杨益言之女杨小谊同意将《秘密世界》的版权交予重庆出版社,“这既是对故乡的深情,也是对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致敬。”陈琰枫说。

续写跨越时空的对话

庞茂琨画出渴望光明的华子良

《红岩》照亮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如今,《秘密世界》将续写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杨益言先生百年诞辰,《秘密世界》的出版具有特别意义。此前,重庆出版社便计划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进行此书的新书发布。

时间紧、任务重,重庆出版社美术分社编辑团队迅速投入《秘密世界》的编审工作。陈琰枫介绍,《秘密世界》原稿没有电子档,于是他们采用人工转录;原稿中那些今天不再使用的异体字等,他们也予以逐字处理。“我们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编校质量过硬。”

1987年版《秘密世界》与《红岩》一样附有插图,由被誉为“山城列宾”的雷著华先生绘制了钢笔画。为此,编辑团队专程拜访年事已高的雷老,可惜原插图手稿已无从查找。如此一来,就必须重新规划书籍内容,是取消插图,还是另寻一位画家配图?另寻画家的话,又该用什么形式配图,版画、钢笔画,还是油画?

▲《秘密世界》中的插画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创作。受访者供图

在考量版画、钢笔画、油画等多种形式后,最终,重庆出版社邀请到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庞茂琨为《秘密世界》配图。

“收到庞茂琨先生的8幅图稿时,我们更是惊喜,美术家使用了最质朴的,而且是他最有标识性的艺术形式——色粉素描人像。”陈琰枫说,“于是,本书就有了如今的封面样式:渴望光明的华子良眼神深邃,红色基调缀以烫金复古的大字‘秘密世界’。书籍的设计在当代性与经典感中达成了微妙平衡。”

专家指出,杨益言与罗广斌等人曾共囚渣滓洞,拥有真切的革命经历。《秘密世界》延续红岩精神脉络,其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是厚重的,是唯一的。

重庆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秘密世界》从创作到面世,跨越60余载,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一代代出版工作者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本书的再版,不仅是文献的发掘,更是精神的延续。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红色资源,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