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千年文脉焕新姿,非遗积极融入长江文化保护大局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谢智强 首席记者 龙帆

2025-09-12 18:03

9月的山城,秋意初显,江风送爽。9月15日,与2025长江文明论坛同期举行的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将迎来八方来客。这是长江流域13省(区、市)非遗精品的首次汇聚,也是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集中呈现。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和本次活动的东道主,重庆以时空为纸、以非遗为笔,绘就了一幅“文化惠民、区域协同”的美丽画卷。从深山里非遗工坊到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展会,从传统手艺坚守到人人参与保护传承,重庆非遗正讲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的动人故事。

工坊星火,巧手织出幸福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非遗工坊正是这样一个兼具产业活力与文化魅力的载体,成为重庆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发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重庆市巫溪龙凤工艺、涪陵涪州结绳、武隆浩口蜡染三个非遗工坊成功入选。

走进涪陵区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涪州结绳非遗工坊,见到一派热闹景象:妇女们穿着红围裙坐在工作台前,指尖翻飞间,一根根彩绳逐渐编织成精美的手工艺品。一旁的儿童之家里,孩子们嬉笑玩耍,欢声笑语满溢工坊。

央视春晚的文创手绳、精美的旅游产品……这些结绳作品,都是她们巧手编织的。

▲涪陵区涪州结绳工作室,妇女们正在学习结绳技艺。(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涪州结绳非遗工坊由涪州结绳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张沉静牵头建立。如今,工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用一根绳连接了万千“结绳巧娘”,让这项传统非遗成为托起妇女美好生活的“幸福绳”。

“我们工坊有孩子的妈妈,有残疾姐妹,还有六七十岁的阿姨,大家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编结,既赚了生活费,也找到了工作伙伴。”张沉静说,工坊采用“零成本创业”模式,材料送货上门,产品定期回收,真正做到“培训不离乡、就业不出村”。涪州结绳工坊通过“零门槛”培训带动3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涪州结绳工坊的故事,是重庆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非遗工坊100个,累计带动就业1.7万余人。非遗工坊不仅是生产产品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社区互助的重要平台。

▲武隆区浩口乡蜡染制品。受访者供图

在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蜡染非遗工坊内,同样涌动着文化传承的热潮。非遗传承人杨雷手持铜制蜡刀,蘸取70℃下熔化的蜂蜡,在绘有图案的白布上沿线条精准点蜡。待蜡干透后,将布料浸入蓝靛染缸反复浸泡、晾干数次,最后经沸水脱蜡、清水漂洗,一方带有蓝白交织纹样的成品布便跃然眼前……

蜡染非遗工坊内,工人们每天都会重复这套蜡染步骤,从这里诞生的蜡染产品,不仅走进了城市的文创商店,更远销海外,让世界看见重庆非遗的独特魅力。非遗工坊建设中,政策支持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出台《关于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重庆构建起市、区县两级政策保障体系,并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山东资源开展培训,整合农业农村委、妇联、残联等多方力量开展帮扶支持。

政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重庆非遗工坊的发展实践中,每一份政策支持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显生机

当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典型工坊案例的喜悦未褪,今年6月,重庆非遗保护工作再传捷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在彭水阿依河5A级景区,苗族民歌传承人何茂身穿民族盛装,正为游客演唱《娇阿依》。悠扬的歌声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她曾在外地打工多年,直到得知非遗进景区的消息才决定回来。“现在在家门口唱歌绣花,比在外面奔波强多了。”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重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从2014年设立实验区,到2025年成功晋升,十余年来,重庆坚持“非遗+”融合发展路径,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推动区域内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

▲6月20日,鲁渝共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手艺人正在制作手工产品。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如今,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市级166项、区县级1278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810人,不可移动文物5086处。此外,还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9个中国传统村落、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群众文化认同的增强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谭明兰与土家刺绣的故事,便是这一转变的鲜活注脚。从小跟着外婆学习土家刺绣的她,过去只是在闲暇时绣些鞋垫、围裙自家用,从未想过这门手艺能 “变现”。如今,她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制作夏布刺绣文创产品,每月稳定收入一千多元。“我这手艺活做了几十年,现在才算真正‘活’出了价值。”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生活:孩子们在非遗研学课上体验蜡染,人们在村寨广场跳摆手舞,妇女们在工坊里刺绣……文化基因流淌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间,成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实验区”到“保护区”,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长江协奏,用一江碧水谱写非遗华章

长江,是奔涌的河流,更是绵延不绝的千年文脉。

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牵头,长江流域13省(区、市)共同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首届秘书处设于重庆市。这意味着重庆将在推动长江非遗保护传承中,承担更重要的协调与服务职能。

协同机制建立以来,各省(区、市)互动频繁、合作务实。2024年,协同机制第一次会商会在武汉成功举办;2025年,重庆作为秘书处牵头起草年度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保护发展格局。

▲6月14日,荣昌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场活动——巴蜀非遗品牌大会举行。图为嘉宾在观看巴蜀非遗精品展。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川渝两地联合举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发布《2025巴蜀非遗品牌合作机会清单》,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企业签约;湘鄂赣皖联手推出非遗联展,共展长江文化风采;长三角非遗节向全流域开放,推动长江非遗对话交流。

即将于9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举办的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正是协同机制下的重要成果。活动将集中展示长江流域内13省(区、市)1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四川蜀锦、湖南湘绣、江苏苏绣、江西景德镇陶瓷、安徽宣纸制作技艺等,重庆漆器、大足石雕等也将精彩亮相。

展览期间,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观众体验互动、非遗产品展销等环节将同步开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到一片流域,非遗工坊里的灯火、文化生态区的歌声、长江流域间的对话,长江流域非遗根植于长江文明的沃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