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图册获申报世界记忆项目“入场券”,看古代人如何给土地上“户口”?
2025-09-12 15:56
▲兰溪市档案馆鱼鳞图册专题展厅(局部)。兰溪市档案馆供图
是否有人曾好奇,古代的地籍档案长啥样?走进兰溪市档案馆“大地密码:鱼鳞图册专题展厅”,每一次驻足停留,或许都能给你答案。
展厅中央,整整一面墙展示着《兰溪鱼鳞图册合集》——这套合集完整、系统地整理了746册清同治时期兰溪鱼鳞图册官册,梳理了清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补造情况,还搜罗了部分散落民间的民册。
仔细端详其中一页,其上密密麻麻排列着不同形状的地块,用墨色标注着田、地、山、塘,地块间的界线上画着坟茔、路、井……由于地块图形状似鱼鳞,因此就被称为“鱼鳞图册”。
9月初,一则消息让鱼鳞图册再次成为焦点:金华市档案馆、兰溪市档案馆、安徽省休宁县档案馆联合申报的《中国鱼鳞图册(1581—1934)》,从全国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国家档案局提名,正式启程冲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2026年度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翻开三地汇集成册的申报文本,字里行间展现的不仅是2357册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地籍档案,更是一部用毛笔与算盘写就的中国基层治理历史样本。
类似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
浙江师范大学契约文书博物馆修复室里,一份清代同治年间的鱼鳞图册正在修复。
资深修复师用羊毫笔蘸着特制糨糊,小心翼翼地修补虫蛀的边缘。这张比A4纸略大的图纸上,除了手绘的田块形状,还密密麻麻写着:“东至贰号,西至大溪右奈字界……”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上角的编号——“珍字壹号”。
“珍”字对应如今的金华市婺城区寺平古村,“壹号”指向金泉堰。至今,当地村民都能借助家谱和金泉堰的遗迹,在档案馆找到百年前的田块图纸,与现在的土地一一比对。
“这相当于古人已经给每块土地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身份编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副院长李义敏指着墙上的《千字文》投影解释,“古人用《千字文》中的每个字对应一个区域,再加上流水号,确保一个县内所有地块不会重号。”
细密“鱼鳞”,丈量天下田土,相当于给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上了“户口”,其中的智慧令人拜服。难怪史学家何炳棣曾说,十四世纪的中国鱼鳞图册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制度。
古代社会,一个地方官最重要的两项职责是刑名(维持地方秩序)和钱谷(管理地方赋税)。但囿于“皇权不下县”的惯例,官府的工作触角无法直接触达县级以下的基层,怎么通过精细的土地登记和税赋征收系统,实现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鱼鳞图册就成了重要工具。
南宋时,两浙地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也最早催生出鱼鳞图册。婺州(今金华市)是鱼鳞图册的创始地和样板地区。《宋史》记载,南宋起兰溪曾进行鱼鳞图册的攒造。
鱼鳞图册制度,始于南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此后一直被延续使用,沿袭时间长达700余年。
比如,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理顺了元朝混乱的户籍、土地管理制度,他意识到,鱼鳞图册比任何制度都能更有效地控制土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派人来到地处三江交汇处的兰溪,将“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籍以记之。”此后,鱼鳞图册与黄册(户籍册)共同构成了“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国家治理框架。
那么,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又是如何攒造出来的?从南宋开始,鱼鳞图册历经数百年的编造,更新迭代,不断完善。关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次攒造,《兰溪县志》里有过详细的记载。
1865年,当时的兰溪县令名叫余祚馨。彼时,一场战乱刚结束不久,余祚馨急需重建兰溪县的赋税管理系统。为了攒造鱼鳞图册,余祚馨成立了“清赋总局”,确定勘定样式、商定章程、制定标准等流程。
按照通常的操作,接下来的流程是由弓手使用绳索、标杆、步弓对每块土地的面积进行丈量;算手通过算盘计算亩分面积;写手登记信息,绘制简图。弓手、算手们计算不规则土地面积用的是“割补法”,计算圆形面积时,根据“周三径一”理论,将圆周率取值为3,这种“举其大概”的做法,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既保证了精度,又节省了人力。
而彼时的兰溪民生凋敝,没人也没钱完成这样的大工程,余祚馨利用土俗的办法计算亩分,简单来说,通过不同土地使用种子的数量,来估算土地面积(使用四斗计为一亩)。此外,他相当重视核查环节,经过7年艰苦细致的编造和踏勘复核,这版鱼鳞图册攒造工作总算完成了,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都被作为当地农业税征收的依据而发挥作用。
凭借鱼鳞图册,在没有卫星遥感的时代,中国的土地管理者建立起一套类似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制度,令人赞叹。
从“鱼鳞”里窥见怎样的社会图景
以鱼鳞图册这一珍贵研究档案为依托,后人得以窥见一幅丰富立体的古代社会图景。
“金字一号”“金字二号”“金字三号”……一块块土地如鱼鳞一般依次排布,其间官塘横穿而过,街、巷、祠、码头错落分布,土地的图形、类型、面积、等级等信息一一呈现。兰溪鱼鳞图册中,仅城区就标注了3600多号地块,每号土地都有“土名”“四至”“形状”“业主信息”等近20项属性。这些信息并非一次性记录,而是通过贴条、批注不断更新,如同一个动态数据库。
“这简直是前现代社会的大数据工程。”兰溪市档案馆馆长项柔刚说,这种动态式记录更新的方式,使得鱼鳞图册不仅是地籍档案,更成为研究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从某块地的业主由“寺产”变为“民户”,可见土地产权的变化;从“荒地”到“良田”的标注,则记录了生态环境的演变。
“我们还发现了妇女拥有土地所有权的线索。”李义敏介绍道,在清代同治兰溪鱼鳞图册第703册的一张贴条里,记录了一个妇女争取土地权益的故事。
这位女性是毛舒氏,她到清赋局陈述自己的主张:自己有六斗的田亩,一直依靠水塘引水灌溉,但该塘并未登记到她的名下。如今,邻居毛在廷、毛春连声称这个塘是自家的,不准毛舒氏从塘中引水灌溉。
清赋局随后让工作人员核查,发现毛舒氏的六斗田确实一直靠这个池塘用水车灌溉,而且她名下还有专门的车埠。经查,该塘总面积为二分五厘,其中对方已登记了一分二厘五毫,此次核查后需补登的池塘面积为一分二厘五毫。
清赋局按规定判定:凡是田亩需要依靠某塘灌溉的,就应当登记该池塘的相应面积。既然毛舒氏的六斗田依靠这个塘灌溉,就应登记相应的塘的面积来缴纳赋税。最终商议决定:将此次核查需补登塘面积一分二厘五毫,分配给毛舒氏七厘五毫,剩余的五厘归入邻居户籍名下。
“鱼鳞图册中记录妇女拥有土地的情况,这也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固有的认知。”李义敏说。
再如,根据已有资料研究,仅汤溪寺平庄鱼鳞图册中的会社(相当于现在的民间基层组织)就多达38个,“户主”有上元会、冬至会等节日会,土地会、观音会、关帝会等宗教会,更有水利会、茶会、桥会等其他类型的会社。
无论是个体家庭、家族宗族,还是宗教团体、官方机构,都因土地而在图册中产生联系。“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记录方式,全面细致地记录了基层社会各层人群和组织的信息,为研究古代基层社会的结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数据库。”金华市档案馆馆长陈川说。
还有多少“秘密”等待解锁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每两年评审一次。本次申报的《中国鱼鳞图册》档案,涵盖浙江汤溪(436册)、兰溪(746册)和安徽休宁(1175册)三大宗,共2357册、30余万页。这份档案时间横跨三个多世纪(1581年—1934年),为世界上最早形成、时间跨度最大的系统性土地登记档案之一,是鱼鳞图册的典型代表。
据统计,三地现存较为完整的鱼鳞图册,数量约占全国现存总量一半以上。
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很多地方鱼鳞图册档案绝大部分已经遗失,目前保存下来的大多零散而不完整。但幸运的是,浙江、安徽等地,因有保存文献的传统,也是历史上鱼鳞图册攒造的典型区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部分鱼鳞图册。
或许谁也想不到,如今被视为“镇馆之宝”、正走向“高光时刻”的它们,有着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1987年的那个冬天,我永远忘不了。”原金华县档案馆副馆长魏淑华回忆第一次见到汤溪鱼鳞图册时的情景,“财政部门的库房里,436册档案堆在角落,纸页发霉粘连,轻轻一碰就碎。”有人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送到造纸厂吧,占地方。幸好,当时档案馆的人坚持认为“百年无废纸,千年纸变金”,把它们保留了下来。
兰溪市保存的鱼鳞图册,则在日军侵华时,由当时的兰溪县政府紧急动员,转移到离城20公里外的乡村藏匿,直至日本投降才搬回兰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兰溪县鱼鳞图册仍被作为农业税征收的依据而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土地房产所有证诞生后,才真正被取代。
如今,这些曾险些化为纸浆的珍贵档案,在国家档案局近千万元专项保护资金的支持下经修复重获新生。修复师们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存历史信息”的原则,用竹纤维纸修补破损、加固纸张;数字化团队将其扫描、制作成高清图版,既满足数据库建设、专题展览及彩印出版等各种要求,也避免对原档案造成损伤。
保护与传承之中,还有很多惊喜在不经意间冒出。
“鱼鳞图册中记录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什么样?我们脚下的土地,在鱼鳞图册上又是什么位置?”浙江师范大学鱼鳞图册学术研究团队提出了这个课题。
为了完成跨越时空的呼应,2022年冬天,李义敏带着学生们走过了兰溪古城的角角落落。他们常随身携带两份“图”:一份是清朝同治年间的鱼鳞图册,另一份是电脑里的卫星地图。凭借鱼鳞图册的一套“专属定位法则”和GPS定位系统,就能让图册上的地块和现实生活中的位置精准“对账”。
通过将150年前的兰溪古城与现在的古城城区进行叠加对照,再与民国手绘兰溪城地图对比,这支团队成功复原了一幅“清末兰溪县城图”。古县衙、学宫、云山试院等已经消失的历史古迹,被还原出了具体位置和面积。这也成为复原清末兰溪县城全貌较为准确可考的史料之一。
由鱼鳞图册带来的“古今对话”,还在乡村地区上演。兰溪诸葛村根据鱼鳞图册记载,复原了清朝末期的村落格局。据此,这个旅游村落又开发出新景观……
对于鱼鳞图册这座富矿的开发,目前来看,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解锁。比如,汤溪、兰溪、休宁三地曾经的各大宗族,其土地分布在什么地方?不同等级土地的赋税标准有何差异?地权凭证丢失后如何补办?这些问题,都能从鱼鳞图册中找到答案。当然,还有众多问题研究尚未涉及——鱼鳞图册的面纱,等待更多人揭开。
如果能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也意味着这一中国古代基层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智慧与创新将被全世界看到。这座展示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的富矿,也将引来更多人注目。
而这个话题的答案,预计将在明年5月揭晓。
▲清代安徽休宁县三十都鱼鳞总图(局部)。记者 沈立 摄
【延伸阅读】
“世界记忆”知多少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世界记忆项目侧重于文献记录,旨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每两年评审一次地区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7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涵盖医学、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以及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世纪)、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四部医典》、南侨机工档案、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
其中,《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尤为大家熟知。《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专著,2010年入选名录的版本是1593年金陵(现南京)胡承龙刊刻的原始木刻本,这是目前所见最早,也是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被公认为后世所有版本的“祖本”。
同年入选名录的《黄帝内经》成书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该书系统表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思想,记载了以经络学说和针灸治疗为代表的诊疗方法,堪称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入选版本为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这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黄帝内经》版本。
除这两部经典外,其他文献同样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例如“成都老茶馆档案”收录了1903年至1949年间成都市几乎所有茶馆的6345件档案文献资料,包括手稿、照片、业务文件等,全面反映了茶馆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徽州千年宗姓档案”跨越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内容包含徽州地区宗族社会的族规家训、名人传记、财产权属、艺文著述等,共427部2235册,集中反映了“汉字文化圈”国家、地区的宗姓文化,是世界民族构成和发展研究的珍贵档案。
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完整保存达325520块,包括古印版和画版,主要雕刻于18至20世纪中旬,囊括了自十一世纪以来的各类重要藏文经典文献,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是我国藏族聚居区三大印经院之一,其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复杂、分工精细、管控严格,在人类雕版印刷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这些文献遗产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影响力,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记忆的宝贵部分。
(据国家档案局官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