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双星闪耀!解锁重庆两部大戏京浙献演背后的创作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双双

2025-09-12 15:09

9月的全国舞台艺术版图上,重庆文艺力量格外耀眼。

9月8日晚,重庆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在北京的两场演出落幕后,意犹未尽的观众在中央歌剧院大厅排成长队,等待与主演互动签名;9月9日晚,重庆市话剧院与四川人艺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西湖畔的蝴蝶剧场内,城乡变革中的家族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即使演出时长达3个小时也仿佛“倏忽而过”。

一周之内,两部风格迥异的重庆舞台艺术作品接连在京浙亮相,并非偶然。从红色题材的现代表达,到现实命题的艺术解构,从芭蕾舞剧的本土化创新,到话剧的叙事突破,重庆舞台艺术正持续产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在全国舞台上书写着“重庆答卷”。

选题材
深挖本土故事
紧扣时代脉搏

一部作品能否立得住,首先看题材是否扎根在时代的土壤里。

《归来红菱艳》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以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戴爱莲在重庆的经历为原型,讲述了爱国艺术家“莲”从英国回到战火纷飞的重庆,在共产党员“轩”的引领下,以舞蹈激励民众斗志,在育才学校抚育难童、挽救人才幼苗,赓续中华文脉的感人故事。

▲《归来红菱艳》演出场景。受访者供图

“这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如同当年戴爱莲先生曾经发掘和培养了一批舞蹈人才一样,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题材与时俱进地挖掘,让当下的年轻人也能从中获得力量。”《归来红菱艳》艺术总监、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排时并未回避历史的沉重,而是通过芭蕾舞的形式,对真实历史片段进行艺术提炼,让年轻观众看懂80年前的“以舞报国”。

▲富有感染力的《归来红菱艳》表演。受访者供图

刘军特别提到“拖飞机”那一场群舞,舞蹈中,演员化身川江纤夫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群体,模拟纤夫拉纤时前倾、蹬地、协力向前的动作,共同拖拽被击落的日军侦察机到城市中心展览,以振奋精神。“这一段取材于真实历史,我还记得创作采风时看到记录这一刻的照片时的震撼,这不就是我想要呈现的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在北京演出现场,大学生潘晓雪红了眼眶:“原来芭蕾舞不只有《天鹅湖》的唯美,还能把抗战故事讲得这么有力量。当演员们在炮火中坚持用足尖舞出风采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重量。”而这种共鸣,正是题材扎根历史、贴近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

如果说《归来红菱艳》是对红色历史的深情回望,《谁在敲门》则是对当代现实的敏锐捕捉。该剧全程用川渝方言演绎,聚焦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川渝家庭的命运沉浮,折射社会剧变下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个体身份的挣扎。

▲《谁在敲门》剧照。受访者供图

《谁在敲门》编剧喻荣军最初接到剧本改编的邀请时,实打实地表示了拒绝。但后来翻看小说之后,改了主意。在他看来,这虽然是川渝家庭的故事,但那种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亲情的羁绊和时代的焦虑,是最鲜活的时代切片,全国观众都能共情。

从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到当下生活的现实切片,重庆舞台艺术的题材选择始终既深挖本土历史文化富矿,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让作品自带时代温度与情感共鸣。

玩形式
打破老套路
本土故事焕新韵

题材是骨架,形式是血肉。重庆舞台艺术精品的“破圈”,还离不开对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让本土题材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方式呈现。

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的创新,在于将西方芭蕾与中国元素、重庆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传统芭蕾擅长表现宫廷爱情,如何用它来演绎抗战时期的中国故事?《归来红菱艳》巧妙融入了诸多巴渝特色文化符号,音乐上,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幺妹,我们回家”等地道重庆方言的背景音象征着这座城市的乡音;舞台场景设计上,无论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盘根错节的黄葛树、层层叠叠的石板阶梯,还是细雨朦胧的山城街巷,都极具重庆辨识度,让观众触摸到重庆更深沉、更坚韧的灵魂底色;舞蹈呈现上,将苗族、维吾尔族等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融入其中,尽显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相比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另辟蹊径,以一位舞蹈界前辈为原型,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既保留了思想高度,又兼具艺术格调,让这部历史题材舞剧显得很清新。”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用“切口独特、叙事新颖”来形容这部舞剧的魅力。

话剧《谁在敲门》的创新,则在于集合了川渝两地话剧院团的各种优势,以资源、人员、情感融合式整合激发化学反应。剧中26个主要角色,由重庆市话与四川人艺各派文艺骨干演绎;语言上,全剧大胆以川渝方言演绎,展现出川渝人的语言智慧和文化性格。“其实一些关心我们的专家和观众,都提过语言是否会影响内涵呈现的问题,作品的时代性是相通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目同样能够打动不同地域的观众。”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说。

▲《谁在敲门》表演场景。受访者供图

的确,9月8日,记者在杭州蝴蝶剧场观演时,台下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证明,观众并没有因为方言而产生隔阂。“《谁在敲门》犹如川渝火锅,麻辣鲜香,满是滋味。浓郁的地域特色恰如汤底之鲜,别有风味,贯穿全剧的川剧曲调粗犷、昂扬,显现川渝强大的韧性。绵软又带有幽默的方言生动有趣,富含生活哲理的方言俗语运用更为人物内涵增添了几分色彩。”杭州市评协会员、杭州市文艺家联合工会委员陈张立如此评价。

磨品质
抠细节改不足
好作品“炼”出来

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磨”出来的。9月8日晚,当业界专家就《归来红菱艳》的北京之行展开研讨时,就纷纷指出,从2023年首演至今,该剧可谓脱胎换骨。

而这背后,是主创团队在巡演过程中不断吸收、改进、提升。“实际上,《归来红菱艳》这次进京展演的已经是5.0版本,不仅剧情主线更加凝练,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信仰力量也塑造得更加鲜明。”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今年上半年受邀为该剧文学顾问,据他介绍,5.0版本的《归来红菱艳》进行了主题上的凸显,力图呈现爱国芭蕾舞蹈家以舞报国的真实历史,洋为中用、创新创造中国艺术的文化历程,“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人生传奇,以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践。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同样体现在《谁在敲门》的创作中。该剧于今年初首演后,已经在川渝大地演出20多场,不断根据观众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改动升级。8月初,演职人员就聚集在成都进行了一次“封闭性训练”。从角色的方言咬字到情绪递进的处理,都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淬炼。正如导演王筱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角色都成为“沉默大多数”的代言人。

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既有艺术高度,也会有市场热度。截至9月12日,《归来红菱艳》已经演出98场,即将在深圳迎来100场的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据抖音的流量统计,它在全国排名第三,足以说明其受到观众喜爱的程度。《谁在敲门》的市场表现同样亮眼,24场演出吸引了1.5万余人次观看,每场上座率达90%。

从《归来红菱艳》的足尖抗战到《谁在敲门》的家庭叙事,一周之内在京浙双城绽放光彩,是重庆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10月,川渝将联合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目前重庆有原创歌剧《尘埃落定》、话剧《谁在敲门》、舞剧《杜甫》《天下大足》4部作品入围文华剧目奖终评,原创双人舞《惊鸿》入围文华节目奖终评,期待重庆舞台艺术作品再创佳绩。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