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艺文志】建筑设计师王求安:为乡村而设计,切勿“政府干、村民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8-24 21:33

王求安

北京安哲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知名建筑师,专注于我国乡村建设设计,以“村民主体、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双向奔赴”的模式,激活村民参与的热情,带动乡村实现“自驱动、内生型、可持续”的发展振兴。

目前,他与团队已在陕西、重庆、湖南、河南、湖北、河北、贵州、江西、山东等12个省(区、市)完成超50个整村、整社区及片区的营造项目,取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应。他及其所创作设计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包括“FA青年建筑师奖﹣乡村贡献奖”“美国砖建筑奖”“法国巴黎 DNA设计奖”“美国Architizer A+奖”等。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

那么,如何铸就“田园梦”?从日本的越后妻有,到芬兰的菲斯卡斯村,再到我国浙江的青山村……近年来,艺术乡建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的乡村,成了推动乡村发展的“加速器”。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项目沦为了乡村的“新创伤”。

近日,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求安应万州区邀请进行了三天农文旅发展考察并作了题为“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讲座,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扎根乡土,为乡村而设计

“这么多年来,我穿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发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现象:我们大约有6亿—8亿人生活在农村,可从广东到黑龙江,许多乡村的房屋都修得差不多,可谓是‘千村一面’。”讲座中,王求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大量乡建案例,从乡村场景营造、产业营造、社群营造三个维度分享了他的观点。

▲王求安在讲座上作精彩发言。受访者供图

他称,当前,随着村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盖房子、娶媳妇”是农村的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一代人拆、盖两次”。可即便是修好了房子,春节期间,一些农村年轻人回家,往往也选择住在县城。

村民在建房过程中,更是得不到设计服务,多采取大拆大建,甚至互相攀比谁的房子修得高、修得大。为此,原本人文气息浓厚、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很快变成了“水泥丛林”,并“孪生”出布局杂乱无章、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等现象。

而一些景区依托型村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始逐步引入设计,赋能乡村建设,但不少地方都是“政府干、村民看”。

此外,为了蹭上乡村旅游的热度,有的村子无中生有、生拉硬拽,通过修建仿古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等方式,强行“造”古村古镇,有形无神,索然无味;有的村子则标新立异,修建的公共建筑、雕塑装置等,与乡村自身气质格格不入,令人大跌眼镜。

而一些民宿业主为挣“快钱”“热钱”,也不考虑自身禀赋和特色,盲目入局,一味追求多床位,也导致了核心竞争力不足。

“我本是学美术的,2001年开始,在北京从事展陈方面的工作。做了几年后,我对自己作品的存在感、痕迹感有了很强的追求,但那些花费成百上千万做的展览,在展览结束后就被拆掉,有点价值虚无的感觉。”王求安说。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农村的艺术家,他在看到农村建设的上述现状后,开始萌生了一种使命感。

“我想为自己、为农村留下一些东西,就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从零开始学习建筑。”王求安称,起初,因农民自建房一般不会请设计师,他主要还是做城市建筑设计。但在此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老板,被邀请为其农村老家的房子进行设计。由此,他的设计之路与乡村建立了链接。

“在农村修房,搞完一个项目后,周边的路修通了、排水问题解决了,村民的那种获得感,让我很开心,觉得很有价值,就进一步坚定了我要做一名乡村设计师的想法——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我觉得我应该来做这件事情。”他说。

以村民为主体,进行“陪伴式”设计

“在我看来,每个乡村、每个村民都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以前,乡村建房都有乡绅、乡村工匠根据当地特色盖房,放到现在也一样,不能用一个设计模板生硬套用,那样会失去在地性。”王求安称。

他认为,乡村建筑不只是生活的落脚点,还是理想的栖居处。

以往,在一些由项目业主推动的乡村建设中,操盘者往往并没有真正关照到村民的现实需求。受邀的设计师一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项目业主的要求,为村民设计一套符合“建筑学审美”和“乡愁”的空中楼阁,村民在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

▲王求安设计作品——山西大同市于家寨项目。受访者供图

在村民看来,这些漂亮的新房形同空壳,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自己只是这场盛宴的围观群众,根本没有积极性。

对于城市受众而言,这些乡村建设项目没有“乡村味”,甚至只是把城市酒店搬到了乡村,根本找不到“乡愁”,最终落得“好山好水好寂寞”。

“这就像是‘专家下菜单、领导点菜、基层做菜’,往往到最后才意识到——‘菜该给谁吃’,肯定是不对的。”王求安说,乡村建筑不仅是为村民而建,也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建,但究其根本,还是为村民而建的。

为此,王求安一反常态,不同于以往由项目业主“大包大揽”的模式,他坚持“村民自建、民力无限”的观点,让村民自己投资修建自己的房屋,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他在陕西省留坝县设计的“四个一百”民宿农家乐项目为例,李彩云、赵彦军、王小平等200户村民,在他与其团队动员下,主动投资共计接近2亿元,进行民宿打造。

设计中,他与团队坚持以村民为主体,进行“陪伴式”驻场设计。“从前期召开动员大会,再到深入每户村民家了解他们的爱好、需求,再到最后房屋建成、辅导运营,我和团队住在村里差不多一年时间,努力最大化展现每户村民的特色,让设计出的房子在居住之余还能为村民赚钱。”王求安介绍。

如,他们了解到村民侯静家有养殖娃娃鱼的经历,就把其房子设计成娃娃鱼的造型,别具一格的样式,让其开办的民宿成为当地“网红”点。

村民王贤民原本也想把房子改了做民宿,但他们看到他喜欢挖竹子、刨竹根,再打磨成拐棍玩,就告诉他这拐棍一根能卖200元,比做民宿更好,就给他改成了竹子工坊,如今每月能卖出接近1万元。

在重庆北碚区缙云山乡村生态民宿营造项目中,王求安亦然,从项目开始到结束,随时与村民沟通,第一时间获取村民的想法和建议,并帮忙出主意,怎么省钱、怎么赚钱,“这不仅是出于对村民意愿的尊重,也是为了挖掘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在地文化传统,打造‘一户一特色’的民宿业态。”

在王求安及其团队的帮助下,连顺山庄老板肖凤发挥自己的茶艺爱好,采用去客厅化设计,将客厅改建为茶室,用掺杂了稻草的墙面漆进行全屋粉刷,成为全村唯一一家以茶文化为卖点的民宿;缙闲居老板刘武在客厅里安装了壁炉,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将民宿的烟火气瞬间拉满,主打的就是情绪价值提供;任清海则把心思放在菜品创新上,自创了鲜笋的四季吃法,春天用楠竹笋炖鸡,夏季有凉拌刺竹笋,秋冬则用新鲜的方竹笋清炒腊肉……

“改建后,村民的房间数量虽然少了,但客单价提升许多,达到四五百元,服务品质也随之大幅提升。”王求安说。

设计项目超50个,屡获国际大奖

不同于社会资本主导的乡建项目,王求安及其团队通过政府负责引导、配套、指导,以村民为主体,由村民自行投资,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一人一故事”的模式,很快受到全国多地政府和村民的青睐。

目前,他与团队已在陕西、重庆、湖南、河南、广西、湖北、河北、贵州、江西、山东等12个省(区、市),对超过50个整村、整社区及片区实施设计赋能乡建,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应。

或许,正基于“陪伴式”“一户一业态、一人一故事”等新设计理念的秉持,王求安及其团队的作品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并屡获国际国内大奖。

如,在陕西留坝,王求安以火烧店为试点,通过一年多驻场设计,深入挖掘村民个性,坚持“一户一设计、一房一梦想”,让多个乡镇的200多户村民受益,并将政府、市场、农村串联出一条乡村振兴共享价值链,由此设计的“留坝‘四个一百’工程”,成功入选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王求安设计作品——红砖院子。受访者供图

在湖南常德,他使用清水红砖作为建筑的主材料,外廊的镂空结构用砖巧妙构筑,既发挥了砖材的特点,又让立面律动通透,同时还解决当地潮湿气候需要的通风问题,兼顾当代生活需求和乡土情感链接,由此设计的“红砖院子”,获得美国Brick in Architecture砖建筑奖。

在江西省吉安,他依循“在地性”原则,运用克制而纯粹的设计手法,最大程度上保护村落原生的自然肌理,延续故土气息,重塑高岭特色元素,以民宿为载体,集创客中心、农创工坊等多种业态联动,构建旅游产业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由此设计的“高岭宿集”,获得了美国Architizer A+奖。

▲王求安设计作品——老村小馆。受访者供图

在河南焦作,他秉承延续乡村建筑特色,保留建筑肌理的原则,用曲线玻璃边界和葫芦形天井,将老屋内的12棵古树完整地保存下来,由此设计的“老村小馆”,获得法国巴黎DNA设计大奖。

“让村民重新成为乡村建筑的主体,让乡村建筑重新成为生活与理想的载体,乡村将不再是城市的追随者,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意乡村,必将在更广阔的大地上徐徐展开。我也将为此继续努力。”采访结束时,王求安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