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铁证!百团大战打响当天缴获的日军武运旗入藏三峡博物馆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双双  齐岚森

2025-08-20 17:49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在华北大地打响,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无数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抗敌。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性战役,也是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2025年8月20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苏丽亚女士、贺中庭先生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捐赠文物仪式举行。记者齐岚森摄

时光流转,那段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光辉历史,在85年后的今天因为一场捐赠,有了具象化的呈现。8月20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苏丽亚女士、贺中庭先生两位捐赠者,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无偿捐赠包括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13件文物,为丰富馆藏、深化党史、革命史和抗战史研究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历史记忆的托付

这面武运旗是在百团大战现场缴获的

捐赠仪式现场,苏丽亚深情讲述了文物的传承故事。时间回到85年前百团大战打响当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马首破袭战中奋勇击溃日军,当场缴获了这面武运旗。彼时,苏丽亚的母亲苏力,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的宣传队员,在部队转移过程中,前线战士将这份珍贵的战利品交由苏力保管。这一保管,就是半个多世纪。

▲图为捐赠的文物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等奖章11枚。记者 齐岚森 摄

苏力原名张会芳,出生于1921年。1937年9月,16岁的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许多战役、战斗,1949年曾随刘邓大军解放重庆,后转业在重庆工作。

苏丽亚回忆,几十年来,每逢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母亲都会把这面旗帜从泛黄的文件袋中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摊在床上,“母亲叮嘱我们,她所保存的抗战文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也是八路军的宝贵战利品,未来一定要交给国家保存、展览,用以教育人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0日是百团大战打响的85周年纪念日。苏丽亚说,选择在当天将这件珍贵的文物连同母亲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和11枚奖章一起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移交,更是一段沉重历史记忆的托付,也是对伟大抗日战争精神薪火相传的郑重承诺。

▲图为捐赠的文物苏力同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记者 齐岚森 摄

活动现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科代表馆方向捐赠者及其家属颁发收藏证书。文科表示,这批文物填补了馆藏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完善抗战文物体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日军侵华铁证

公开展出的尺幅最大的“武运旗”藏品

捐赠的13件文物中,历经85年岁月洗礼的日军武运旗格外引人注目。它并非普通旗帜,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铁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博士刘婧雨介绍了对日军武运旗的初步研究成果。

图为捐赠的文物百团大战中缴获日军的武运旗。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件文物旗面为绢制,以日本太阳旗为底,上面清晰书写着“祈武运长久”等字样,有祈求战场上的日本士兵幸运常胜之意。可以说,武运旗是日军侵略本质和野蛮本性的象征和重要标志。

但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岂能“武运长久”?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在华北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从这面太阳旗右侧的文字可知,旗的主人是侵华日军士兵关口直荣,旗的四周还签有39名日本人的姓名。从这些签名者的姓氏不难看出,这是关口直荣上战场前,其亲友共同签字而成。这是亲友支持他出征攻打中国的直接罪证。”刘婧雨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面旗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入藏的第一件与百团大战相关的文物,填补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百团大战这一标志性战役相关实物藏品的空白,对于未来丰富博物馆常设展览——抗战岁月的叙事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同时,这面日军武运旗也将成为研究中国抗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历史信息和实物线索。

此外,据现有资料显示,这件文物是国内博物馆公开展出的尺幅最大的“武运旗”藏品,也是已知的唯一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武运旗。

让文物“活”起来

成为生动有力的历史教材

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在捐赠现场回忆起苏力,以及得知苏力收藏着这面武运旗之后,积极促成这次捐赠义举的过程。

周勇建议,三峡博物馆在收藏这批珍贵文物后,可及时将它放置在相关展览中,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观赏和了解到这件珍贵的藏品,并由此拓展抗战文物搜集的范围,推动抗战文物的研究。“尤其是这面从战场上缴获的武运旗,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能‘说话’,它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周勇也呼吁市民将自己或先辈们保存的重要文物捐赠出来,让文物发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在进行基础保养后,这件藏品将在‘抗战岁月’展馆内与观众见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切实做好科学保护与展示研究工作,通过展览、数字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照亮未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