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孔道第一关破土而出 璧山老关口遗址发掘结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8-13 12:11

青灰色的条石重见天日,沉寂数百年的关隘轮廓在缙云山脉的拖木槽垭口逐渐清晰。近日,素有“成渝孔道(意为:狭窄的道路)重庆第一关”之称的老关口遗址考古发掘顺利收官。

8月12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老关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黄伟向记者介绍,作为重庆区域内成渝古道的首次正式考古发掘,此次成果不仅揭开了老关口作为重要军事关隘的完整形制,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当下,为这条千年动脉注入了可触摸的历史厚度。

系统发掘还原雄关原貌

这座“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是如何浮出水面的,随着黄伟的讲述,谜底被渐渐揭开。

黄伟说,此次考古发掘采用了“口述史收集+田野踏查+勘探解剖+系统发掘”的综合技术路线,考古人员在缙云山脉“两山夹一槽”的独特地貌中勾勒出雄关旧影。

老关口遗址地处缙云山脉龙隐山拖木槽垭口,位于璧山区、江津区、重庆高新区交界地带,是缙云山脉重要垭口通道,也是连接成渝古道东大路白市驿、来凤驿的制高点,在防御和交通往来中具有重要地位。

▲老关口遗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根据考古成果推测,明朝时期老关口还仅是成渝两城往来通行的重要道路。直到清代中后期,因为老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殊地理位置,古道上才开始修建关隘。当时的人们通过开凿道路两旁山体,将垭口拓宽,并因地制宜地用开凿的土石将老关口古道的地势垫高了两米多。随后,便在这片人工填起的平台上重铺了道路,建起了关城,使其成为成渝古道上拱卫重庆城的一个重要关口。

那么重新铺的老关口成渝古道有多宽呢?

黄伟给出了答案:超过3米,大致3.1-3.5米不等,符合当时官方规制,可以并行两匹骡马。

目前,考古队员们已初步厘清遗址的结构布局,在遗址东侧发现“古老关口”城门及第二道城门,南北两侧设有营房、哨楼等军事设施,西侧则分布着大城门、小城门及相连的城墙。遗址内除军事设施外,还揭露了石板道、石碥道等道路系统,以及排水沟、水缸、便池等生活设施,印证了其作为行政边界与军事险隘的双重地位。

▲老关口遗址营房介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沧桑古道见证川渝交通变迁

老关口为什么会被称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呢?

▲老关口遗址鸟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璧山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关口扼守的东大路,自明初便载入国家驿传体系。洪武二十七年《寰宇通衢》清晰标注了“朝天驿六十里至白市驿,六十里至来凤驿”的脉络。作为“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场”中声名显赫的驿站之一,来凤驿在明清两代肩负传递公文、迎送官员的重任,其管辖虽在巴县、永川、璧山间几度流转,但始终是东大路的心脏节点。

这条古道更是军事博弈的血脉通道。明代急递铺铺兵以昼夜三百里的速度接力传递文书;清代绿营汛兵沿路设塘,自重庆浮图关起,头塘、二塘依次西延,老关口所在的拖木槽塘(七塘)至界牌铺塘(十二塘)六塘相连,构成严密的军事通讯网。

明天启年间石柱女将秦良玉驰援平叛、清初吴三桂大军压境入重庆、清咸丰年间张五麻子围困璧山……金戈铁马一次次碾过东大路的石板,老关口“险设天成”的石刻题记,正是对这段峥嵘岁月的无声诠释。

当硝烟散尽,商旅足迹让古道重现生机。晚清至民国,东大路每日滑竿商贾穿梭两三千人,驮运牲畜往来二百余头,成年累月的重压甚至在石板路上刻下数厘米深的印槽。这条官道早已超越军事交通意义,成为川渝之间文化交汇的血脉纽带,催生了如道光二十八年巴县知县朱凤枟题刻“巴县西界”与“险设天成”等众多遗存,诗人学者往来酬唱的翰墨风流亦在此沉淀。

遗址保护衔接古今记忆

随着20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贯通,马蹄声与车轮声渐行渐远,老关口的军事光环悄然黯淡,深埋于时光尘土之下。直至此次系统发掘,这座成渝走廊上的地理坐标与文化符号才重新“破土”。

璧山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璧山区后续将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携手,推动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关隘城墙、深深车辙这些凝固的史诗,从文献记载走向具象呈现,使公众得以亲手触摸成渝古道共同的历史脉动。

当旧时戍卒的目光与今人相遇,一段被古道串联的双城记忆将在保护与传承中重获新生——这不仅为区域文旅融合注入灵魂,更在巴蜀千载同风的画卷上,增添了厚重而鲜活的一笔。

▲丛林中的老关口遗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老关口遗址的苏醒,恰似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嵌入一枚历史榫卯。它无声讲述着两地山水相依、文脉同频的千年过往,也为走向更深融合的未来,奠下一块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吴国红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