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读者”,刘楚昕携新作《泥潭》亮相重庆
2025-07-26 19:06
7月26日中午,暑气蒸腾,嘉陵江畔的问闻书店(西西弗总部概念店)却客流不断。当天下午,青年作家、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得主刘楚昕携新作《泥潭》在此举办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他与读者畅聊创作心得,探讨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希望,揭秘《泥潭》背后的故事,分享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泥潭》从辛亥革命拉开帷幕,以武昌起义为舞台,一个梦境叠着另一个梦境,意识流般的画外音,双线人物互为镜像,令人性的善恶互为纠缠。多头并进的叙事中,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实则被乱世匿名的“无名氏”们轮番取代,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赎,有人撕开了命运缺口,更多人颠沛流离于生死两难的陌路。黏稠如泥潭的历史,裹挟着蝼蚁众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心的剖析,以及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分享会现场。 记者 周双双 摄
刘楚昕在分享中提到,《泥潭》的书名源于自己脑海中的一个画面:一匹马深陷泥潭,一边嘶鸣一边挣扎。“这与我的创作经历以及书中主人公的遭遇高度契合,书名不仅概括了主人公的境遇,也像我的写作生涯和人生。”刘楚昕坦言,《泥潭》的创作过程中自己也深陷“泥潭”,从构思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打磨,甚至在出版前的两周多时间里,每天睡醒了就开始改,靠咖啡提神强迫自己工作,最终,书中至少30%是新增或修改的内容。
谈及哲学研究对创作的影响,刘楚昕表示,自己研究的先秦两汉魏晋哲学更像“味精”,可以为作品增色,但却不能完全是哲学,否则就少了文学性。“我会刻意将哲学思考与文学创作隔离,仅在需要表达人物动机或主旨时,从哲学思想中借用、化用一些东西。”
分享会上,刘楚昕提出一个鲜明观点:“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读者。”他以集邮为例,指出当爱好者不再参与时,这项活动便会衰落,文学亦是如此。“如果没有读者为年轻作者买单,市场会慢慢萎缩,人才也不会进入这个领域。”他坦言,严肃文学作者的生存并不容易,写长篇小说既耗费时间精力,又难以通过投稿维持生计,因此读者的支持是支撑青年创作者和文学新人坚持创作的重要力量。
在互动环节,读者的提问涉及创作技巧、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作品风格等多个方面。面对“如何平衡科研与创作”的问题,刘楚昕表示,会先满足工作要求,再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当被问及文学是否有治愈作用时,他分享了一次签售经历:一位看似不会读他小说的年长读者,因他的签名和祝福语而十分高兴,这让他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
在刘楚昕看来,无论是网络文学、严肃文学,还是电影、动漫,文学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他个人偏好深沉、带点悲观的作品,认为这类作品像“药”,能在人痛苦时给予启发,但他也承认《泥潭》的结局在编辑建议下稍作调整,添了几分“阳光”,给读者留下些许希望。
针对读者提出的作品“沉闷”“意识流”等问题,刘楚昕当场向读者表示,真诚搜集大家爱看的题材类型,后续会尝试更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