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做客“陆海讲读堂”,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守护与回响
2025-07-26 13:51
“文物是沉默的历史,而阅读与讲述,能让它们开口说话。”7月25日,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9期亮相第33届书博会主会场重庆国博中心,本期讲读人、著名作家祝勇携《故宫文物南迁》《国宝》等作品亮相,以“从紫禁城到山城:故宫文物南迁的守护与回响”为主题,将故宫文物南迁那段非凡岁月,以及故宫与重庆的近百年情缘娓娓道来,一幅恢弘壮阔又沧桑悲壮的历史画卷,在听众眼前徐徐铺开……
▲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9期亮相第33届书博会主会场重庆国博中心。 记者 李雨恒 摄
文物南迁
一场伟大的文化遗产保护性转移
“故宫文物南迁旅途漫漫,重庆是其中重要的一站。作为一座伟大的英雄之城,重庆见证了故宫文物南迁史上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时刻。正因如此,我在创作故宫文物南迁相关作品时,曾多次到访重庆。”
一开场,祝勇就直言对重庆非常喜欢。这些年来,他曾多次来渝寻访故宫文物南迁相关地点,足迹遍及渝中区、南岸区和巴南区。每每与朝天门川康平民商业银行、玄坛庙安达森洋行、临江门合记堆栈和王家沱吉利洋行旧址,以及飞仙岩矿场遗址、南温泉等南迁史迹面对时,他的心中都波浪汹涌,思绪飞回那个年代。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山河破碎,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的目光中,故宫文物危如累卵。或遭毁坏,或被掠夺,战火中的文物逃不开这两种命运,1860年圆明园那场大火,以及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的《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尤其让人警觉。留下,可稳军心;迁出,易散难聚。但文物绝不能作为战争的赌注。到底应该怎么办?历经一番艰难的论战,最终,故宫文物南迁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
“1933年,故宫人带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开紫禁城,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他们同时携带了古物陈列所、颐和园等处文物共计19621箱72包零8件,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把文物护送到远离硝烟的大后方。又在硝烟散尽之后,带着大部分文物平安归来,从而铸就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伟大奇迹。”祝勇说。
“故宫文物南迁的伟大在哪里?它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文化遗产保护性转移。然而,当后人为这个奇迹唏嘘不已时,故宫人往往很平静,只淡淡一句:‘文物有灵’。”祝勇感慨,“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故宫文物南迁启程92周年。92年前的那段岁月不算遥远,但毕竟时空环境都已变化,我们必须努力留住正在流逝的记忆,否则,那段岁月就将隐没于历史的黑洞中。”
文物有灵
南迁历史是中华民族坚韧品格的证明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祝勇现场播放了一段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短片。气氛变得有些凝重,现场观众仿佛被带回到1933年中华民族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山海关失守,北平危在旦夕,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将1.9万箱文物打包南迁,踏上征途,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9期亮相第33届书博会主会场重庆国博中心。 记者 李雨恒 摄
“这段被称为‘文化长征’的历史,曾一度鲜为人知。”祝勇说,直到15年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一次“两岸同走南迁路”活动让祝勇接触到多位亲历者,他们的讲述揭开了历史的面纱。此后,祝勇踏遍南迁路线,寻访文献、实地考证,最终写下700余页的《故宫文物南迁》,却仍觉“未能穷尽历史细节”。
“没人知道路有多远,没人知道要走多少年。”引用短片中的台词,祝勇感叹,南迁艰辛,长路漫漫。当时,文物分北、中、南三路迁移,经战火、洪水、瘟疫洗礼,却创造了“零丢失”的奇迹。而这背后,是故宫人“用血肉与智慧守护文明”的牺牲——有人在寻找船只时坠江身亡,墓地至今无存;有人数十年与家人离散,临终仍牵挂文物安全。“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它是中华民族坚韧品格的证明,这份坚韧,让文脉永存。”
前不久,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故宫正是中轴线上的璀璨明珠。祝勇认为,故宫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是名称之变,也是历史之变。“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封建帝制落幕与文明归属权转变的标志。”祝勇解释,从皇家禁地到人民共享的文化殿堂,这一转变背后,是“文物属于民族、属于人民”的理念觉醒。
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回溯历史,1914年古物陈列所的成立,早早埋下伏笔,而1925年的正式定名,更是让曾经的“皇家私藏”成为“国家瑰宝”,“这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少数人的独享,变为全民族的共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此生生不息。”祝勇说。
文物无声
文明的回响让守护之光永恒闪耀
如果说《故宫文物南迁》是“物证”式的历史还原,长篇小说《国宝》则是“心证”式的人性书写。以近六十万言的篇幅,祝勇将这段历史重构为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部长篇小说新作中,祝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从烟火日常的民间立场见证磅礴沧桑的近代中国。用丰赡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以精彩的故事重建南迁之路,一代故宫人的守藏之心于纸上。
▲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9期亮相第33届书博会主会场重庆国博中心。 记者 李雨恒 摄
《国宝》通过文物护送者那文松一家的聚散,折射出大时代下个体与文明的命运交织。故事中,那文松一家的家破人亡、郭之南在胜利前夜的牺牲,让读者扼腕。祝勇坦言,创作时“几度落泪”,却坚持不回避历史的残酷。他也表示,“小说的‘狠心’,远不及历史的悲壮。”他举例,一位故宫同事在宜宾寻找运文物的船只时,因甲板漏洞坠江身亡,其老母亲至死不知儿子已离世;还有人在护送途中感染瘟疫,临终前仍紧抱文物清单。“这些真实故事,比小说更令人心碎。”
“非虚构写‘事’,小说写‘人’。”祝勇坦言,创作《国宝》的初衷,是想让读者看见历史宏大叙事下的“个体褶皱”。书中主人公那文松融合了庄尚严、吴瀛等多位故宫人的影子,他与妻子梅遇影的分离、弟弟那文柏的参军、岳父的牺牲,无不映射着真实历史中“家与国”的撕扯。“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守护者的纯粹——他们拿不到工资,却因‘保护文化根脉’的信念,在颠沛中坚守。”
在祝勇看来,悲剧的意义在于反衬人性的坚韧:“正是在妻离子散、生死未卜的绝境中,‘人在文物在’的誓言才更显沉重,守护文明的信念才更见光辉。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无数个体的牺牲与坚守写就的‘活态史诗’。文物不会开口说话,文学和影像等形式让记忆永驻,让文明持久回响,让守护之光永恒闪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