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抗战时期学术史研究重要空白,这部学术新作在渝发布
2025-07-25 20:5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第33届书博会重要单元,7月25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烽火淬金石:李庄六年与《六同别录》的学术见证(1940-194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新书首发暨赠书仪式在国博中心主会场举行。围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的学术价值,众多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新书首发现场。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抗战时期,四川李庄是中国大后方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战火纷飞的岁月,李庄接纳了众多内迁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这些学者和机构的到来,使得李庄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
《六同别录》正是一部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李庄期间编撰的学术论文集,书中共收录了15位学者的28篇重要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音韵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及学科。“《六同别录》中的‘六同’,是以李庄旧名命名的,书中所收录论文反映了当时学者们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研究影响深远。”四川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一部包含了《六同别录》的全部论文内容以及分篇导读的整理性著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由资深出版人周青主编,全书按学科分类,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为各篇文章撰写导读。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应邀来到现场,他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是出版行业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一个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的中国形象的生动实践。“这部著作不只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术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说。
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漆秋香详细介绍了本书的出版工作。本书出版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原始版本为底本,采用高清影印技术完整呈现文献原貌,确保学术研究的准确性。为提升著作的可读性,特别邀请谭继和、冯蒸、霍巍、孙玉文、刘钊等五位知名学者为28篇论文撰写导读,使这部学术经典能够走近更多读者。
学术顾问汪启明教授认为,《六同别录》长期以残卷孤本存世,学界只闻其名、难见其全,此次出版通过系统的整理与精要的导读,将“看得见的旧稿”转化为“读得懂的史料”。《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创新性地采用“文本层、知识层、语境层”的三维研究方法,完整呈现了抗战学人的思想现场,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作为首部对《六同别录》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专著,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抗战时期学术史研究的重要空白。
作者代表冯蒸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李庄学人的历史贡献。他表示,这些学者在抗战时期不仅以学术延续中华文脉,更以研究成果彰显民族气节,同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赢得国际支持。作为音韵学专家,冯教授还特别阐释了《六同别录》中董同龢与周法高的六篇音韵学论文的重要学术价值。
现场,主办方还向重庆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及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捐赠图书,以期推动这一珍贵学术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与研究。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