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灯塔照亮心灵困境、冉冉书博会上分享《催眠师甄妮》创作历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7-25 18:11

十年磨一剑,重庆市作协原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冉冉携《催眠师甄妮》现身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大足分会场读书分享会。这部聚焦近一亿失眠抑郁群体的文学作品,源于冰冷数据背后的鲜活生命,源于作者十年间深入乡村医院、心理咨询室、与无数深夜难眠者的心灵对话。

▲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大足分会场第二场读书分享会聚焦“阅读、发现与创造”。记者 李晟 摄

7月25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大足分会场第二场读书分享会聚焦“阅读、发现与创造”,作家冉冉携其十年心血之作《催眠师甄妮》,引领现场读者潜入创作的神秘海域,探寻文学如何照亮千万人的心灵困境。

冉冉说,这部由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孵化的小说,源于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中国失眠抑郁人群接近一亿。冰冷的统计背后,是无数鲜活而挣扎的生命图景。

为真实呈现这一普遍却隐秘的健康危机,冉冉耗时十年,足迹遍布乡村医院、社区角落、心理咨询室,与催眠师、患者进行了数百次触及灵魂的深夜对话。那些被泪水浸透的田野笔记,最终淬炼成这部25万字的文学篇章。

“从‘自救’到‘救人’,是甄妮走过的路,也是一个伟大而温情的跨度。”冉冉在分享中道出了小说核心。

主人公甄妮自身深陷重度失眠与绝望的泥潭,却在艰难自我疗愈中,将痛苦反思转化为救助他人的力量,最终选择成为催眠师。她的人生,被冉冉精心塑造为映照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一面镜子——既折射出城市化巨变中普遍存在的“心病”,也烛照个体自我救赎、追寻生命意义的曲折心路。

作品深刻把握时代脉动,敏锐省察社会病灶。冉冉强调,失眠抑郁不仅是身病,更是精神的双重危机,“心病还须心药医”,唯有关爱心灵、重建价值才能抓住疗救根本。书中甄妮、裴医生、新月婆婆等人物,既秉持美善利他的人生观踏实入世,又守护着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其宽容与悲悯发散出珍贵的理想主义气质。

分享会现场,冉冉从作品缘起开讲,回顾了自己重修改稿并谈及阅读思考对创作的滋养。台下读者济济一堂——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有不同世代的作家群体。他们身份各异,却因对文学的共同热爱、对心灵健康的深切关注而汇聚于此。

冉冉说,她写下《催眠师甄妮》的初心不是在于呈现痛苦,而是希望这本书能向读者传递出从绝望深渊走向救赎彼岸的勇气——那正是文学所能给予时代最温暖的疗愈力量。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