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成渝结合部历史风物传奇,成渝作家畅谈《成都传》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2025-07-25 17:20

7月25日,第33届书博会在重庆开幕。当天上午,“成渝结合部的历史风物传奇——《成都传》图书分享会”亮相四川展区。现场,《成都传》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与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燕燕共同亮相,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成渝结合部的历史风物传奇,展开一场基于“巴蜀同源”的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分享会现场。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成渝两地,同根同源,风物相近,文脉相通。作为一部篇幅浩瀚的城市传记,《成都传》充分彰显了成都的城市底蕴,再现“成”与“都”的分野,以及汇聚为城的演变过程。分享会上,围绕《成都传》写作主题,蒋蓝首先以“探寻古蜀文明,溯源天府文化”为切入点,畅谈千年古都的历史文明,将从蜀山至天府成都的近4000年的蜀地历史嬗变娓娓道来,如同一幅漫长画卷,徐徐展开。

“40岁以后,我决定把写诗的想法放一放,那时我已经写了七八十万字的随笔书稿,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写成都文明”。回忆起《成都传》创作,蒋蓝说,他注意到史料中关于成都格局变化和古蜀文字演变的记载较少,他决定以“踪迹史”书写方式,从植物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细微之处,全面深入地捕捉蜀地文化的辉光。

在构建这部宏大的城市传记时,蒋蓝将成都的宏大历史细分成条理清晰的无数支线,又在整体“五编”的架构下形成宏大的历史整体。对于蒋蓝的写法,著名作家阿来曾指出,踪迹体现了一种有意味的时空感,呈现若隐若现的散点状,提供了精神的联结和个体化的想象方法,一种复调式的文本空间,抵达了真实的另一层解读。

通过对城市人文历史的研究,蒋蓝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结论,他在《成都传》中归纳了成都的移民历史,认为成都具有开放包容的情怀。“从中国长江流域体系来看,长江上游出鬼才,长江中游出天才,长江下游出人才,每个时代都需要破局者,破局者是鬼才,天才是绘画师,人才是施工者。”

在成都文明的发展中,蜀地人才对社会发展做出许多贡献,移民文化成为成都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传》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从文学叙事延伸至传承历史文脉,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呈现成都的市井百态,揭示出巴蜀文化是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巴蜀地区的融合创新。

本次分享会以《成都传》为文本载体,聚焦成渝结合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本质上也是对“巴蜀同源”历史话题的当代回应。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两地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基石。分享会现场,蒋蓝与李燕燕围绕清初入川的客家人在四川隆昌与重庆荣昌的苎麻与油茶话题,四川安岳县与重庆大足区的千年石刻传奇、宋代闻名遐迩的“海棠香国”的话题展开对谈,让观众们收获满满。

就写作风格来说,蒋蓝与李燕燕在非虚构方面都颇有建树。在分享自己的非虚构创作观时,蒋蓝表示,“非虚构文学高于报告文学,难于纪实文学,在非虚构写作中,作家可以用想象和追问来丰富细节,最终形成整体观。写诗的经验塑造了我遣词造句的敏感度,我用诗性写作的方法弥合了感受和现实之间的缝隙,在书写城市历史的过程中还原人的情感,复原修补并完成真相。”从这个意义来看,构建出一座与历史相向而行的宏大的纸上建筑,也许正是《成都传》作为非虚构作品的最为重要的特征。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