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文化中国行|重庆这条城市中心的老铁路桥成为“四普”新发现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实习生 胡思佳 2025-07-09 17:36

在重庆渝中区红岩公园的葱茏山色间,一座钢铁长龙正迎来新生。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以下简称“虎头岩铁路桥旧址”),这条曾于2011年停运的235米长废弃铁路桥,近日被正式登录为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

7月9日,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正积极探索推进对虎头岩铁路桥旧址的保护利用,实现其从废弃铁路桥到文化地标的转型,凸显在近现代类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重庆辨识度。

跨越半个世纪风雨的老铁路桥,正以其厚重肌理与焕新面貌,向山城诉说一段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蝶变传奇。

桥墩之上镌刻国家战略与时代心跳

虎头岩铁路桥旧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建成于1973年6月,是襄渝铁路切入重庆核心区关键支线——梨菜线的咽喉工程。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夜景。

据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梨菜线本身承载着将襄渝线客车引入菜园坝重庆站的重任,其建设深深植根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家战略之中,是强化国防安全与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进程这一宏大叙事的关键一环。

桥墩无声,却见证了特殊年代的火热建设图景。在技术设备简陋的岁月,建设者们依靠人力与简易机械,在山城重庆复杂地形中精准定位、开挖基坑、架设梁体。

虎头岩铁路桥旧址最大临空高度30米,7孔混凝土桥墩跨度约21米——这些数据凝聚着铁道兵与民兵的血汗乃至生命,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在巴渝大地的见证。

钢铁轨迹勾勒城市交通跃迁的脉络

作为山城重庆铁路网络的枢纽节点之一,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以其工程形制与运营史迹,为研究西南铁路发展及重庆城市交通变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注脚。

在上世纪70年代缺乏精密测量仪器和大型机械的条件下,桥梁在复杂地质中精准落成,其蕴含的工程智慧至今令人惊叹。它的贯通深刻重塑了川渝北上出川的交通格局,极大提升了重庆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物资流通效率,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

虎头岩铁路桥旧址的价值,远不止于工程与交通史。对曾参与建设的老铁道兵、民兵及其后代而言,这座桥是青春、奋斗与荣光的永恒载体,维系着深沉的情感与集体记忆。

此外,梨菜线及虎头岩铁路桥的建设和运营,深刻影响了沿线社区的发展轨迹、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空间形态,是地方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当地居民身份认同和地方感的重要来源。

最小干预+功能置换让老桥新生

随着城市升级,梨菜线部分区段功能褪去,但虎头岩铁路桥巨大的体量与险峻地形的结合,构成了山城独有的景观遗产。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

2023年,渝中区以“最小干预+功能置换”为原则,在严格保护桥梁原真风貌与周边环境前提下展开修缮:结构加固、拓宽人行通道、更换护栏、增添景观灯饰。

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创造性激活。通过巧妙连接毗邻的市级文保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及红岩公园内的革命遗址群(红岩村、曾家岩等),虎头岩铁路桥旧址被编织进一条“工业遗产+红色记忆”的复合文化链条。

昔日沉寂的工业遗存,转身成为满足市民与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的多维文化空间,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深情相拥。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

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从废弃轨道跃升为“四普”新发现,是重庆对近现代遗产价值再发现与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它作为国家战略的物化见证、工程智慧的实证、集体记忆的容器,最终蝶变为点亮城市的文化地标。

如今,重庆以“四普”为契机践行“应保尽保”,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创造性转化的探索正在路上——在新发现、新公布、新保护利用的循环中,更多城市记忆的载体将被唤醒,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庆篇章。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主编吴国红
编辑刘一叶
审核聂晶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