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抗战”为核心,这场研讨会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2025-07-06 18:30
7月6日,第六届成渝双城历史文化研讨会暨“文化抗战的历史贡献与作用”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全国百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探讨其深远意义与当代价值。
本次研讨会由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市民族民间艺术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国防时报社、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主办,以“文化抗战”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多维视角重新凝视抗战历史,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杨胜韬教授,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期刊协会会长何一民教授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以《战火下的影象和人生:抗战电影与战时社会》为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汪洪亮以《“计划政治”与边政研究:抗战时期大后方边疆学术运动的兴起》为题,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艾智科以《媒介传播与形象塑造:战时〈中苏文化〉视角下的苏联》为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小波以《梁思成在李庄:中国建筑的栋梁与文化抗战的脊梁》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研讨会从世界反法西斯、中华文明演进、文明对话三大维度展开解读,成果丰硕,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多维透视方面,本次研讨会揭示了文化抗战的全球性、区域性与形式创新。针对当今自媒体时代,研讨会提出“年轻化、可视化”传播策略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等。
▲分组讨论现场。受访者供图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明天的砥砺前行。展望未来,研讨会聚焦史料拓展、方法创新、视野拓宽三大趋势,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抗战文化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比较文明研究的对话,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让文化抗战研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讨会还特别举办了“歌声中的抗战”学术展演活动。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支持下,来自该校的艺术家们通过《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经典作品,重现了抗战文艺工作者以歌声唤醒民众、凝聚民族精神的图景。这场展演是抗战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实现了学术研讨与艺术实践的创新性融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