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光影·上合风采 |AI能为电影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专家这样说
2025-07-06 16:25
体验者站在绿幕前,AI换脸技术即刻将其面部实时替换为电影演员周璇的形象,实现对经典影像的数字化还原;输入指令,即可感知操作者的艺术诉求,将当下所想的画面生成为角色统一、叙事连贯、特效精致的短片……这是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在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带来的AI黑科技。一人千面、一念大千、一息入画、一言成影、一语万声,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大呼惊喜。
AI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7月4日,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的采访,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影视产业格局、重庆永川电影科技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揭示技术革新背后的产业变革逻辑与未来趋势。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带来的AI换脸技术,即刻将体验者实时替换为电影演员周璇的形象。记者 周双双 摄
AI当前处于“黎明前的鱼肚白”阶段
“AI本质是大模型驱动的‘知识底层’,如同人类积累的多元知识体系,可通过组合不同领域小模型产生复合能力。”马平以其团队研发的5个AI工具为例指出,每个工具背后均整合了3至10个电影领域小模型,以智能配音、语音识别、情感生成等模块的协同,实现了技术碎片化到能力系统化。这与传统工业软件“单一问题单一解”的逻辑截然不同,因此当下讨论AI赋能影视不应局限于具体功能。
在7月4日晚举办的科影共生·光映未来——2025第二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电影金数字荣誉推荐盛典上,以同名舞剧改编的电影《只此青绿》获得“年度杰出视觉效果”荣誉。在马平看来,这就是“模型组合”模式带来的惊人效率体现。“举个例子,片中的一个复杂镜头,如果是传统数字特效制作需7人团队耗时1周,而引入生成式AI的混合工艺流程后,1人仅需半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近100倍。”马平表示,更颠覆的是,AI打破了工程学中成本、效率、质量“不可能三角”的传统定律,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创作质效的显著提升。
在展望未来发展时,马平强调,当前人工智能革命仍处于“黎明前的鱼肚白”阶段。从2022年GPT模型展现内容生产力至今不足三年,AI已从娱乐玩具进化为产业工具,平面摄影、广告行业已基本实现生成式AI全覆盖,影视后期制作中AI的渗透率也以“细颗粒度”快速提升,“未来,AI对影视产业的赋能将类似工业革命对GDP的数百倍拉动,催生全新的创作范式与产业生态。”
“真正想做电影,得先俯身看懂电影”
尽管前景光明,马平也指出当前电影与科技产业存在“巨大隔阂”。“以数字演员研发为例,科技公司普遍将其视为技术展示,产出的‘数字人’在电影行业标准中仅能称为‘卡通人’。因为电影对数字演员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与真人演员同框特写时能以假乱真。”马平认为,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大量技术投入与产业需求错位。
而这种需求上的错位,会导致盲目投入、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因此亟须建立行业协同机制,避免资源浪费。对于数字演员的发展,马平强调其核心价值并非取代真人演员,而是释放表演的纯粹性——让角色的“表演”与“外貌”分离,使创作者能更聚焦于演技本身。
面对科技企业纷纷涌入电影行业的热潮,马平呼吁:“真正想做电影,得先俯身看懂电影。”他指出,行业认知常陷入“两极分化”,初入者将电影技术神化,浅尝辄止后又轻视其专业性。而事实上,电影与科技同为人类文明的“塔尖”学科,唯有深度理解电影的专业逻辑,才能让技术赋能落到实处。
重庆永川是科技与电影融合的先行先试样本
从2023年起,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都会参加在永川举办的科技影视相关展览,对于永川这个充满魅力和电影质感的城市,马平表达了强烈的好感。在他看来,永川在区域核心地段建设高质量虚拟摄影棚,可以说是全国唯一的创新实践,凸显出了重庆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深度绑定的决心。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参展的科技、制造企业很多,这些企业大都不以影视为主业。而这种跨行业涌入的现象在中国电影120年历史中堪称首次。”马平感慨道,除解放初期因封锁被迫自主研发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依赖进口工具,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油画笔毕竟画不好中国画。
如今,随着国家层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再加上AI生产力的爆发,电影行业迎来转机。以永川科技片场为例,一期、二期搭建起西部最大3000平方米LED科技棚、5000平方米标准棚,在全国首创数字智能置景车间,配备工业化换景平台,形成“虚拟+实景”无限组合可能。尤其是一个项目在片场落地拍摄之前,就已经有技术工程师介入,并全程跟组解决剧组需求,“当主创团队实现服务国产化、工具国产化时,创作自由度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正是摆脱技术依赖的核心价值。”马平说。
目前,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已与永川展开合作探索,并于7月5日签约落地了相关项目。马平表示,永川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试验场,未来需在市场竞争与资源整合间寻找平衡,通过建立自主协同机制,推动中国电影科技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跨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