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光影,文化共绘银幕——专访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双双 龙帆 实习生 王逍扬

2025-07-01 08:44

7月3日,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即将在重庆永川拉开帷幕。6月30日下午,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提前抵达永川,他将于今天起,与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资深评审一起,对20部参评影片进行集中审片,评选出“金山茶”奖10个奖项。

▲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接受记者专访。首席记者 龙帆 实习生 王逍扬 摄

任仲伦抵达永川稍作休息后即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的专访。采访中,他围绕科技与电影的融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以及重庆电影产业的优势与机遇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金句不断、干货满满。

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科技重塑中国电影生态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以“科技光影·上合风采”为主题。在任仲伦看来,本届电影节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把技术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实际是抓住了当前中国电影乃至全球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科技正在重塑电影,就像130年来技术始终是电影发展的火车头。”谈及科技对电影的影响,任仲伦开门见山地点出了科技的核心地位。他回忆起10多年前参加卡梅隆《阿凡达》首映式的情景,当时这位国际大导演预言数字技术将给电影行业带来不亚于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变革,“那时我以为这只是艺术家对技术的偏爱,没想到多年后,人工智能真的成为电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谈及中国电影科技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时,任仲伦感慨万千。他说,中国电影技术正经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型。“20多年前,我们做特技特效都要跑到美国、韩国甚至印度去完成,而现在《流浪地球》75%以上的特效由我们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哪吒2》片尾致谢的400多家制作公司基本是来自国内。”

他还提到,从2003年中国引进第一块IMAX超大屏幕到如今已拥有自己的巨幕放映技术,从虚拟拍摄到实时渲染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身技术革新浪潮,“我们已培育出大批擅长运用AI的青年人才,这是中国电影科技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优势。”

深耕本土创作,在转型阵痛中探索品质突围

自称“基因复杂的电影人”的任仲伦,以高校教授、作家、电影制片人的多元身份,亲历并引领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他指出,近20年来,中国电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8万多块银幕、约17亿观影人次的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哪吒2》159亿元的票房,更是创意、技术和营销推广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现。

▲任仲伦接受记者专访。首席记者 龙帆 实习生 王逍扬 摄

他同时也提到,除了头部影片之外,当前电影市场处于调整期,中小成本影片面临票房预冷、回本艰难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观众审美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满足于流量明星和单一特效,转而追求有思想深度的品质之作。“电影如同其他任何一个产业一样,总是起起伏伏,当下观众的需求很明确,那就是电影必须真诚表达,有独到见解和独特个性,靠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赢得掌声。”任仲伦表示,当数字技术取代胶片,降低了创作门槛,但电影本质是一种“昂贵”的表达,优秀的从业者始终应该会思考,去探索数字技术带来的新表达和新美学,也为观众带来有价值的艺术精品。

针对《“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的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任仲伦认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是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在电影“出海”过程中,关键在于立足本土叙事,从本土生活中提炼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点。好的电影属于全人类,他期待也相信,中国电影总能找到打动全球观众的叙事密码。

开放包容,搭建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全球平台

电影如同文化纽带上的明珠,让人文交流变得光彩夺目。本届电影节,当然也承载着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胶片时代,电影被视作‘装在胶片盒里的文化大使’,能够超越时空、国家和民族进行人性和情感的交流,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任仲伦表示,如今胶片盒已经被更新的数字播放技术所取代,但是“大使”的作用依旧存在。比如此次上合组织10个国家的20部影片虽然都是立足于本土叙事,讲述本国本民族的故事,但却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美感、价值观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任仲伦特别提到了俄罗斯和印度电影的特色,在他看来,俄罗斯电影有浓郁的历史感和坚实的文学基础,擅长在扎实的生活背景中叙述小人物的命运;印度电影不仅歌舞片独具特色,近年来在现实题材和新技术运用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世界上获奖越来越多。“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优势在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影片,在叙事方式上,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电影有所区别,这实际也打破了好莱坞和欧美电影的单一审美,让观众看到了世界电影的多元面貌。”任仲伦强调,在评审过程中将坚持“求异不求同”,去理解不同国家的导演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同时又“异中求同”,找到不同题材下那些相同的动人情感表达。

相较于传统的合拍、引进等合作模式,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首场发布会上,曾发布“鼓励中国电影发行企业购买引进优秀影片在影院或者电视台播放”“推出上合组织国家青年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成立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制片人协会联盟”三大倡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标志着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合作正从项目层面升级为制度性产业协同。任仲伦指出,这正是本届电影节区别于其他国际电影节的创新之处:“除了艺术评奖,更以开放姿态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产生超越单个项目的集群效应。”

从“电影中有重庆”到“重庆有电影”,打造差异化优势

“重庆是中国电影的题材宝库。”谈及重庆作为电影节举办地的独特优势,任仲伦如数家珍,从抗战时期的经典影片到当代科技大片,重庆的红色文化底蕴与立体城市风貌从未缺席。任仲伦说,如今,重庆正实现从“电影中有重庆”到“重庆有电影”的转变,越来越多本土创作者开始主导反映重庆时代风貌的作品创作。

在任仲伦看来,重庆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山水风貌、人文底蕴,更在于正在构建的完整电影产业生态。从达瓦科技等活跃的影视制作公司,到永川现有的影视人才培养体系,再到从去年就开始举办的科技电影周等活动,全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

对于重庆如何利用电影节机遇,任仲伦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抓住鼓励购买引进影片的政策,加强版权交易,活跃本地市场;二是争取将制片人联盟的主要机构放在重庆,加强日常联络交流和交易;三是立足永川科技片场等科技影视资源,主动开发数字资产。

任仲伦特别提到,数字资产的开发不仅能服务于电影拍摄,还能为重庆丰富的文旅资源中注入新活力,形成沉浸式体验场景。而他的前瞻性判断,也为重庆这座电影基因深厚的城市勾勒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崭新图景。随着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启幕,重庆正以开放姿态迎接世界光影,在科技赋能与文化互鉴中,书写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