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新办记者会上,他把老故事讲出青春光芒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6-29 21:34

空气中裹挟着热浪,显得十分闷热,在红岩村,仍人头攒动、游人如织。

说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游客,排队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观看红色展览、聆听红色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接受心灵洗礼。

▲古越答记者问。图片来源:国新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显得别样‘红’。这正是我们向更多人传播新时代红岩精神的好时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5位基层代表之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参加了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6月29日,从京返渝后,他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并再次拿起麦克风,走上熟悉的工作岗位,努力“把老故事讲出新温度,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致青春:“在新征程上,不负青春”

身穿洁白衬衫,佩戴党员徽章……尽管天气炎热,游客众多,古越忙得“连轴转”,水都顾不得多喝,但只要一拿起麦克风,他总是面带笑容、步伐矫健,显得朝气蓬勃。

红岩故事讲解、革命诗词吟诵、红岩精神解读、与观众精彩互动……他表现得游刃有余,不时引起一阵阵赞叹声或掌声。

▲古越为观众讲解红岩故事。受访者供图

“能参加本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与记者们分享了我11年来传播红色文化的实践与感悟,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正如我在见面会上分享的那样:在新征程上,不负青春。”古越说。

2014年,他入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11年来,他共计讲解12000余场、参加600余场各类宣讲和报告。与此同时,他多次参加讲解员大赛,多次在全国和市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先后获评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称号、“新时代红色故事讲述者”称号等;多次走进学校、军营、机关、乡镇开展宣讲,致力于把红岩先辈和红岩英烈的故事送到千家万户,做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

“2024年,我们博物馆的游客参观接待量达到了1020万人次。我们在各大场馆专门设有观众留言墙,及时记录下观众的真实感受与反馈。今天特地为大家带来了我们博物馆的几份观众留言签,与大家展示和分享。”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古越这样介绍道。

去年的夏天,一位戴着耳机、身穿潮服的年轻大学生在人群中低头刷着手机,像是来打卡的。古越特地走到对方身边,指着展柜当中小萝卜头当年留下的一个铅笔头问道:“同学,猜猜,在当年的狱中,这样的一个铅笔头能干吗?”

这位大学生明显愣了一下。古越告诉他,有可能是画地图、传递情报,也有可能是偷偷学习文化,它更是一个孩子对光明的所有渴望。

一番交流之后,该大学生的眼神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摘下耳机,问了古越许多关于红岩烈士的故事。走的时候,该大学生非常郑重地在留言签上写下了“珍惜当下,不负青春”。

“我想把这八个字送给所有的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一起共勉,在新征程上,不负青春。”古越说。

致工作:“要把老故事讲出新温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和旅游承载着赓续文明血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让文化传承创新更加深入人心、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一名红色旅游讲解员,我们是红色文化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烈士的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青年群体达到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产生自我感悟,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古越说。

就如何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和革命故事,他通过11年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发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把老故事讲出新温度。

为此,古越与同事在2024年创建了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一方面推动讲解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到“学术引领型”的转变。在讲解之余,他们会积极投身于党史研究和红岩干部学院的课程研发工作。

另一方面,他们创新探索了“沉浸式+情感教学+全媒体”的多元化讲解路径。比如,今年,他们推出了多个沉浸式互动讲解项目,把AI、VR等先进技术充分运用到了《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等项目中,并在线上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作品。

此外,他们还不定期针对年轻群体开展研讨工作,调整讲解内容,选取与他们年龄、经历相仿的故事和人物,并进行讲解的语言和语态调整,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引发他们的共鸣。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群体其实是非常渴望了解真实历史的,不过空洞的讲述难以入他们的心,需要讲解员创新讲解形式,做到‘因人施讲’。”古越说。

今年年初,他们创新打造了《心中的红岩》沉浸式互动体验讲解项目。该项目试运行之初,就给他留下一段难忘经历: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问他:“叔叔,江姐他们当年害怕吗?”古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她体验这个项目。在情景再现中,让小女孩去感受当年的那些选择与坚守。

最终,这位看似只有七八岁大的孩子,走出展厅时,满眼噙泪,用非常稚嫩和坚定的声音说:“叔叔,江阿姨他们不怕。因为他们在做很对很好的事情,特别特别有勇气!”

“那一刻,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很受触动,因为我们知道、也看到孩子们是可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的。这个项目也真正做到了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可感可触,直抵人心。”古越说。

针对高校青年和党员干部,他们还创新打造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项目,以“讲、诵、展、演”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递革命精神。该项目目前已经走进全国10余个省市,演出超过700场,线上线下的受众达到680余万人次,效果非常好。

“我想,无论是怎样的创新形式,要想激发受众,或者让革命精神真的入脑入心,我们讲故事一定要让人‘摸得着温度、看得见信仰’。”古越说。

致未来:“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讲解员工作,劳心又劳力。

“劳心”,在于“因人施讲”,要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可感可触、直抵人心;“劳力”,在于旅游旺季,一位讲解员每天至少要讲10多场,每场讲40分钟左右,走路超过3万步,尤其是酷热夏天,“汗湿的衣服都能拧出水”“喉咙嘶哑得都说不出话”……

那么,这份工作有何价值与意义?

“记得10年前,我从事讲解工作的第二年,我在渣滓洞监狱旧址偶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她双手颤抖地抚摸着展板上的照片,当我询问她需要什么帮助时,她却告诉我,那是她的爸爸。”古越回忆说。

当时,他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能为这位老人做些什么,就默默地陪着老人在那里站了很久。老人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原地,看着展柜中父亲牺牲前留给她和母亲的那封信,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最后,老人临走的时候,紧紧攥着古越的手,说了声“谢谢”。

“那一次,我第一次意识到,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更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当中的精神基因,而我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文物的传声筒,更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古越说。

在古越看来,红岩的一件件文物、一栋栋文物旧址,甚至是一条小道、一棵黄葛树,都蕴含着真实、生动的革命故事。

“站在历史与现实、传承精神与启迪未来的交汇处,我们讲解员肩负着用鲜活生动的方式,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的重大使命。接下来,我不仅要用心讲述红岩故事、用情传播红岩精神,更要一生担起红岩精神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让红岩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古越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