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这处见证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老建筑今起对外开放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2025-05-20 17:17

在渝中区人民公园的绿荫掩映下,两栋青砖灰瓦的中西合璧建筑静静矗立。鲜为人知的是,它们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外交风云的见证者,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见证地。

▲旧址外观。

这两栋老建筑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所在地。

5月20日,修缮完毕的老建筑正式对外开放,以建筑之躯、展览之魂,向世人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老建筑曾见证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

在渝中区太平门城墙遗址附近,穿过大树掩映的小巷,两幢青砖灰瓦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两幢老建筑通高约13.5米,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布局融汇了江南庭院的典雅与西洋拱券的庄重。左楼曾为巴县议会旧址,右楼则铭刻着中共早期革命者的斗争足迹。

▲旧址外观。

据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927年,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在此二楼办公,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他白天以国民党左派身份公开活动,夜晚则秘密策划工人运动与农民起义。1927年“三三一”惨案中,杨闇公壮烈牺牲,其办公室的窗棂上至今留有弹痕,成为反动势力镇压革命的无声证言。

左楼则在1929年迎来另一段红色传奇——黄埔军校学生梁靖超(梁伯隆)受中国共产党指示,回到重庆创办重庆高中。这所学校,以“反帝反军阀”为宗旨,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

1937年此处成为国民党的外交部临时办公地。正是在这里,中国与美、英等国历经艰苦谈判,于1943年成功废除《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洗刷了国耻。1943年2月5日,重庆万人空巷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而旧址正是这一事件的“无声见证者”。

修旧如旧让百年建筑得以修缮

历经百年风雨,这两幢老建筑一度面临木质结构腐朽、瓦面破损、地基风化等严重病害。回忆起老建筑的历次修缮过程,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1997年的修缮中,工人在拆除墙体夹层时,意外发现一张泛黄的封条,封存日期已模糊难辨。这一发现震惊学界,渝中区文管所随即组织专家展开考证。通过比对档案、访谈亲历者,最终确认此处为国民党外交部的主要办公地之一。

2013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这两幢老建筑。

2023年,老建筑再次进行了修缮,文保团队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建筑病害展开针对性治理:

四坡水青瓦屋面因雨水侵蚀大面积剥落,团队采用传统“压六露四”铺瓦工艺,从川东地区定制同批次小青瓦,逐片清洗后原位归安,确保色泽与纹理一致。

建筑主体梁柱遭白蚁蛀蚀,技术人员以“剔补法”替换腐朽部位,嵌入与原木纹路匹配的楠木构件,并注入环保防虫药剂;楼梯踏板因年代久远变形,采用“隐形钢架”承托,既稳固结构,又保留踩踏时的“吱呀”声。

外立面砖墙风化严重,工匠以传统“糯米灰浆”勾缝,最大限度还原老建筑最初的砌筑工艺。

展览再现抗战时期中国外交风云

如今的老建筑,已经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外交风云的展陈空间,展览通过200余张珍贵图片、30余件实物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旧址内部的展陈

走进老建筑,展柜中陈列着周恩来赠予英国大使卡尔的日本军刀、周恩来与卡尔的往来信函、董必武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的驼色大衣,挂在墙上的电子屏幕上,播放着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原始影像。

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1939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南方局制定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外事工作方针,广泛开展国际统一战线活动,搭建起与国际社会联系、交往的桥梁。周恩来与史迪威、卡尔等外国政要频繁会晤,促成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

同时,通过互动屏幕,游客可翻阅电子版《新华日报》,感受中国共产党如何以笔为剑,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抗战图景。

展厅中央陈列着1943年签订的《中美平等新约》《中英平等新约》等史料,辅以重庆市民庆祝游行的老照片,揭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艰辛历程。

展览的尾声用一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向观众展示了大轰炸下重庆人民不屈、坚韧的身影。

渝中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老建筑的对外开放,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周恩来赠予卡尔的军刀,到董必武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笔迹,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中国从救亡图存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壮阔历程,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视和平。

(本文图片由渝中区博物馆提供

主编吴国红
编辑刘一叶
审核聂晶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