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五一”过后的重庆博物馆热该如何“保温”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5-07 19:51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重庆各大博物馆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126家博物馆(纪念馆)开放,推出60个专题展览、76项社教体验活动,接待观众140.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2%。

▲5月1日,北碚区重庆自然博物馆,市民正在参观。记者 郑宇 摄

这些数据背后,是重庆文博人近年来在展览策划、文创开发、教育活动等领域的持续探索。然而,面对“博物馆热”的阶段性高峰,如何让文化热度从“现象级”转为“常态化”?

5月7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我市多家大中小型博物馆进行了探访。

优质展览成为引流重要支撑

“五一”假期中,重庆的博物馆展览中的流量担当,花落三峡博物馆中的“壮丽三峡”展览。展览通过沉浸式场景与数字化交互设计,用一件件三峡出土精品文物,带领观众走进三峡的历史长河。

为了看到这个展览,从成都来重庆旅游的张月林,早在4月27日就预约了三峡博物馆的五一门票,“幸亏我们预约得早,要是放假再来约,就要与三峡博物馆失之交臂了。”张月林的感叹不无原因,5月1日当天,三峡博物馆的预约系统显示,5月1日至4日的博物馆门票已经一票难求。

▲5月1日,三峡博物馆,小朋友们认真参观,对三峡文物产生极大兴趣。特约摄影 钟志兵

约满的背后,离不开博物馆优质展览的支撑。重庆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各大博物馆的展览正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展览已不再局限于文物静态展示,而是通过空间叙事、科技赋能和情感共鸣,构建观众与历史的对话桥梁,吸引力与日俱增。

然而,对比北京、上海等地,重庆仍有提升空间。北京故宫通过“数字文物库”实现藏品全维度公开,上海博物馆则引入第三方策展团队打造“博物馆+艺术”跨界展览,都给重庆的博物馆指明了发展方向——核心在于将地域文化转化为独特体验,进一步挖掘巴渝文化,推出更多精品展览,打造城市文化的“动态名片”。

文创产品成游客最爱伴手礼

大足石刻打造以宝顶山卧佛造像龛为原型的文创手办盲盒,引领了“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的热潮;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创馆,热门款“小粉炉”牢牢占据了文创C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的“涪鱼宝宝”站在大厅里的超萌迎客。

这个“五一”,重庆多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成为不少游客热捧的伴手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清粉晶龙衔环双耳三足熏炉”冰箱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说,不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已成为其流量密码。2024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爆款产品如“鸟形尊玩偶”“清粉彩龙纹熏炉冰箱贴”供不应求;沙坪坝博物馆更以非遗嵌瓷DIY文创包为载体,将活动搬进京东超级体验店,实现“文化出圈”与商业效益双赢。这些实践揭示出,文创产品已从旅游纪念品升级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热门载体。

但相较于故宫“国潮”IP的成熟运作、国博凤冠冰箱贴的“一冠难求”,重庆多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仍显碎片化。

如何破圈?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建议,文创产品开发需要结合博物馆的展览,受众不仅能够珍藏一段在博物馆内欣赏藏品的经历,还能在看到这件文创品时,记起这件藏品的文化内涵和背后承载的故事。

“选择一款文物素材进行文创转化,我会更看重文物背后的文化表达。”蒋思维说,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要把文物本身的美学、历史、科研或美好寓意等多重价值,用物化形式传递出去。“一个爆款的产生,能够反哺具体文物甚至整个博物馆。”大足石刻推出的卧佛盲盒就让这个“五一”假期中的卧佛成了景区的焦点,不少游客都捧着盲盒和卧佛合影打卡。

让观众“进得来、看得顺、留得住”

面对“五一”假期140.46万人次的庞大客流,重庆各大博物馆的服务体系迎来“压力测试”。如何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观众“进得来、看得顺、留得住”?重庆通过“精准分流”“暖心细节”“生态共建”三大举措,交出了一份兼具效率与温度的服务答卷。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面对激增的客流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足石刻景区等热门博物馆纷纷通过增设遮阳棚、灵活调整入口通道等措施缓解排队压力。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迎来众多游客驻足参观石刻造像。(资料图片)通讯员 黄舒 摄 

同时,重庆各大博物馆在基础服务设施上的改进尤为突出。多家场馆增设无障碍通道、母婴室、免费饮水点等便民设施,并在入口处提供多语种参观指南。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其针对亲子家庭推出了“儿童友好型”服务,包括婴儿车租赁、互动式讲解器(内容适配6-12岁儿童认知水平),并在展厅设置休息长椅与急救药箱。

针对特殊群体,重庆不少博物馆还推出了定制化服务。渝中区博物馆联盟联合志愿者团队,为视障游客开发“可触摸复制品+语音解说”服务;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则为听障群体配备手语讲解员。

如何让优质的博物馆服务覆盖到更大范围之中?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说,值得期待的是跨界生态的拓展。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通过将文博服务嵌入社区、学校、商圈,打破了场馆的物理边界;苏州博物馆以“夜宿+消费券”串联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出文化资源与城市经济共生的可能性。

对重庆而言,立体交通网络与密集文旅资源恰是独特优势:未来或可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打造“博物馆微展厅”,在洪崖洞、长江索道等地标中植入文物数字展陈,让文化服务渗透至城市的毛细血管。

“五一”假期的140.46万人次,不仅是重庆博物馆“热度”的证明,更是一张检验公共服务能力的考卷。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打卡式参观”退潮后,唯有那些真正满足公众需求、呼应时代命题的博物馆,才能沉淀为城市的“文化芯片”。由此可见,博物馆的“保温”从来不在于流量本身,而在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公共价值。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