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搭上卤鹅“快车 ”, 荣昌上演一场非遗与城市IP的共舞实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5-03 18:50

“五一”假期的荣昌街头,扑鼻的卤香与非遗之光交相辉映。当一只卤鹅撬动日均超30万人次的客流量时,这座坐拥3项国家级、23项市级非遗项目的城市,正上演着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破圈”实验。

从直播间里翻飞的夏布折扇,到夜幕下铁花飞溅的火龙巡游;从“卤鹅哥”引爆的流量密码,到川渝非遗联动的“甜蜜奇袭”,荣昌以非遗为线,织就了一张文旅融合的生态网,不仅让游客记住了卤鹅之外的荣昌,更让千年非遗找到了与时代对话的密钥。

▲荣昌万灵古镇内正在欣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的游客们。荣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那么,寻找突围之路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又能从这次探索中吸取怎样的经验?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逐一打探。

一只卤鹅引发的全家欢

“来荣昌不吃卤鹅等于白来!”在抖音里拥有近百万粉丝的“卤鹅哥”林江,“五一”期间直播间的吆喝声穿透屏幕。荣昌的卤鹅摊位前,排队人群蜿蜒近百米,空气中弥漫着八角、桂皮的馥郁香气。这抹卤香,成了荣昌文旅出圈的第一把火。数据显示,“五一”节当天,荣昌卤鹅单日线下销售量突破2.7万只,带动游客总数同比增长106%。

但荣昌的此番行动不止于舌尖经济。“游客为卤鹅而来,我们要让他们为非遗停留。”荣昌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指着夏布小镇摩肩接踵的人群说道。

▲荣昌夏布小镇内正在逛夜市的游客们。荣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非遗工坊体验区,来自广州的游客李方艳正用古老的“绩纱”技艺编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原本只想买只卤鹅,没想到被夏布文化‘缠住’了三天。”

这种“美食引流,文化留客”的转化模式,在荣昌安陶小镇同样奏效,陶艺大师工作室里,游客捏制的陶坯摆满晾晒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微信列表新增了上百个定制订单。

嗅觉敏锐的商家已开始布局“伴手礼经济”。荣昌猪卡通玩偶与卤鹅真空包装组成套餐、夏布折扇搭配安陶茶具构成“文人套装”,甚至非遗工坊的边角料都被制成香囊挂件。

这场由一只卤鹅带来的全家欢,正在让荣昌千百年间诞生的非遗开始走出荣昌。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会会长谭小兵说,从舌尖到指尖,荣昌正在以味觉为引、文化为媒,构建起非遗传承的生态圈,让沉睡的技艺在文旅交融中苏醒,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永续传承的星火。

直播与萌宠经济成“破圈”双驱动

“看这把折扇,28道工序全手工,扇面题字的是巴蜀名家。”在荣昌折扇的直播间里,90后主播小雨手持折扇翩然起舞,手机支架旁堆满待发货的快递箱。

“五一”期间,当夏布服饰穿搭、荣昌窑开窑和荣昌折扇制作纷纷开起网络直播时,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陈,而成为可穿戴、可使用的现代生活方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憨态可掬的“荣昌猪”成为“破圈”的又一利器。荣昌猪崽被抱进了直播间里,在万灵古镇的文创商店里,戴着夏布围巾的猪仔玩偶被游客争相合影,限量版“卤鹅+萌猪”盲盒半小时售罄。

▲荣昌卤鹅成了这个五一供不应求的舌尖非遗。荣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把非遗元素植入萌宠经济,让文化符号‘活’了起来。”荣昌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这种“软萌攻势”甚至反哺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安陶小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陶艺体验课改造成“小猪陶泥DIY工坊”,孩子们捏制的陶猪摆满展架。“过去年轻人觉得陶艺老气,现在他们边做陶猪边发朋友圈。”

谭小兵说,这场以卤鹅为起点的突围战,不仅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流量时代的生存智慧,更昭示着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古老程式的机械复刻,而在于让传统基因在现代生活的土壤中开出新花。

牵手周边区县书写非遗联动的川渝答卷

荣昌非遗的出圈,掀起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涟漪。

内江带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内江蜜饯制作技艺”驻点荣昌高铁站,当身高185cm的“蜜饯男团”用川渝方言喊出“甜过初恋”时,游客们笑着接过试吃装;丰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都庙会,派出“黑白无常”巡游队伍穿梭在荣昌万灵古镇,与荣昌折扇意外组成“反差萌CP”。这种跨区域的联动,在“五一”期间创造日均3万次社交平台打卡量。

▲游客正在荣昌夏布小镇的夏布店铺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荣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周边川渝区县从荣昌引走的流量被接住了吗?

与荣昌毗邻的大足,在这个“五一”假期,推出了系列非遗活动,精准承接荣昌流量。

每天17点,大足昌州古镇准时上演一系列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鲤鱼灯舞队伍沿着青石板路蜿蜒前行,手持双桥杂技火把的表演者与游客击掌互动。夜间,香国公园的打铁花表演,让铁水与火龙在夜空共舞,画面成为爆款视频。

来自北京的游客周华生说,从荣昌到大足,是一场非遗的魅力之旅,荣昌的舌尖非遗满足了他的味蕾,大足的非遗舞蹈满足了他的视听体验,重庆之行所体验的每一项非遗,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他们的假期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由一城带动一片,荣昌和川渝兄弟们用各自的绝技“稳住了场子”。谭小兵说,荣昌和周边川渝区县共同构建起了“非遗生态圈”——以爆款IP带动长尾效应,用场景创新激活文化基因,通过区域协作放大规模优势。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