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换新游览路线, 游客错峰游览更从容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5-02 17:43

“五一”假期第二日,重庆大足石刻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截至5月2日下午4点56分,大足石刻景区游客量已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实现单日游客量23000多人次。

面对蜂拥而至的世界游客,大足石刻景区游刃有余。原因很简单——从这个“五一”假期开始,大足石刻已经全面优化游览动线,延长开放时间,并推出系列唐宋主题文化活动。

▲大足石刻景区内的民乐表演。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从线路调整到非遗展演,从数字观影到互动体验,这场“古今对话”的文旅盛宴背后,是景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游客服务升级的双重探索。

新线路串联未开放景点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龙伟说,“五一”前夕,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完成游览动线升级。新线路以游客中心为起点,串联数字影院、博物馆、核心石刻区及宝顶老街等区域,形成闭环游览体系。

调整后,游客可依次体验数字化导览、历史展陈、石刻艺术与当地文化,实现“一站式”深度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优化后的线路未来还将串起即将开放的小佛湾、倒塔等长期未对外展示的石刻群,为游客揭开更多艺术瑰宝的神秘面纱。

为应对假期客流高峰,大足石刻景区还推出“分时预约”制度。宝顶山每日最大承载量限定为17500人,北山、南山等四山景区承载量均控制在千人级。游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合作平台提前预约,并错峰出行。数据显示,宝顶山每日11:00至15:00为客流峰值,景区建议游客优先选择北山、南山等分流景点。此外,若单日接待量达到上限,景区将启动“熔断机制”,暂停入园通道,确保文物安全与游览秩序。

▲大足石刻内举办的汉服巡游活动。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唐宋主题活动点亮景区文化体验

龙伟说,“一秒穿越唐宋”是今年“五一”活动的核心主题。景区通过场景再造与互动设计,将静态石刻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

在宝顶山核心区,古风舞蹈与民乐演出每日轮番上演,舞者身着唐宋服饰翩跹起舞,再现“霓裳羽衣曲”的盛世风韵。非遗展演区则汇聚川渝绝技:变脸艺人穿梭人群,双桥杂技惊险连连,舞狮队与游客击掌互动,传统文化以鲜活姿态融入现代旅游。

沉浸式互动成为另一亮点是,景区设置“华服周”主题活动,游客可身着汉服与巡游的“悟空”“护法神”等NPC合影打卡;在手写花笺、石刻拓印等体验区,亲子家庭排起长队,将传统技艺化为可携带的旅行记忆。此外,身着汉服的“小小传人”志愿者团队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他们用童声讲述石刻背后的工匠精神,让历史故事更贴近当代游客。

▲大足石刻景区内如织的游客。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升级服务让数字赋能与细节关怀并重

面对大客流,大足石刻景区还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数字影院每日新增至10场次,影片《天下大足》《大足石刻》以4D技术还原石窟开凿历程,为实地参观做好知识铺垫。游览动线中,上山巴士、讲解大厅、博物馆等节点均设置电子导览屏,扫码即可获取多语种讲解。景区还延长服务时间,“五一”期间开放时间提前至8:00,停止检票延后至17:30。

细节处的人文关怀同样可圈可点。宝顶老街新增“宋雅集”文游市集,游客可在此抄经静心、以诗会友,还能免费领取书法家现场创作的唐宋诗词作品。针对家庭游客,景区增设儿童友好设施,并在高峰期加派志愿者引导疏散。来自西安的张悦琳感叹:“原本担心人挤人,但动线设计合理,活动丰富,连排队的时间都被文化体验填满了。”

从动线优化到文化活化,大足石刻的“五一”实践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龙伟说,未来大足石刻还将持续挖掘石刻文化内涵,探索更多未开放区域的保护性展示。而对游客而言,这场“错峰”与“沉浸”并行的旅程,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当现代管理智慧遇上古代工匠精神,大足石刻正以更包容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石窟故事。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