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快递之路”啥模样?荔枝道告诉你
2025-04-29 15:06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杨贵妃的荔枝从何而来?答案藏于一条穿越川陕渝的千年古道——荔枝道。
▲荔枝道主副线图
4月29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荔枝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汪伟说,此次考古调查首次通过跨区域联合考古与科技手段,揭开了这条传奇道路的神秘面纱。
从无人机激光扫描到智能终端定位,从栈道孔遗迹到清代题刻,考古调查团队不仅还原了古道的路线与结构,更展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无人机与智能终端“复活”古道
“过去,荔枝道的调查受限于山高林密、跨区域协调难等问题,许多细节难以考证。”汪伟介绍,此次考古突破传统模式,首次采用“一家牵头、多家参与”的跨省联合机制,并引入多项前沿技术。
▲重庆市开州区田湾-罗房碑一级古道
在川东丘陵与大巴山的密林中,考古团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对576公里古道进行厘米级定位,精准规划田野调查路线。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则穿透植被覆盖,生成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提升了踏查效率。
此外,数字拓片技术让碑刻研究效率倍增。梁平三官庙石刻上,清代至现代的4处题刻被完整留存,为研究道路修缮史提供了关键证据。“科技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文物保护‘活’了起来。”汪伟表示。
栈道与碥道结合中的古人智慧
考古调查显示,荔枝道的现存遗存分为栈道与碥道两类,展现了古代工匠对复杂地形的巧妙应对。
汪伟说,栈道多分布于大巴山以北的河谷险段。工匠在崖壁上凿孔,插入木梁后铺板成路,形成“凌空走廊”。
而碥道则通过“削坡铲石、拥土成道”修建,利用自然坡度铺设石板或开凿阶梯,避开极端险段。考古团队将碥道细分为三类:石材铺垫型、基岩开凿型及未铺装土路。其中,双排石板砌筑的路面宽达2.4米,驿站、场镇等路段更拓宽至3.7米,足以容纳车马通行。
▲重庆市万州区花岩古道。
然而,碥道也面临天然与人为破坏。调查显示,部分路段石板被村民挪作建材,废弃后迅速被植被掩埋,导致路基坍塌。对此,考古团队联合地方文物部门,对94座古桥、214段古道进行抢救性登记,推动保护措施落地。
荔枝道再现古人因地制宜的筑路智慧
“古人修路,讲究顺势而为。”汪伟指出,荔枝道主线多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延伸。这种布局既降低工程难度,又便于商旅通行。例如,线路途经的沙平关、七里峡、渔渡坝等节点,均位于水源充足、地势平缓之处,是天然的休憩与贸易中转站。
路线考证则依赖古籍与地方志的交叉验证,最终确定了主支线的大致走向。
此外,道路的“古今重叠”现象凸显了其生命力。清代乾隆年间,三官庙石刻记载了道路修缮史;现代,部分古道仍作为乡村小路使用。“这条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的遗产。”汪伟感慨道。
从唐代快马送荔枝的“皇家专线”,到明清商旅往来的交通动脉,荔枝道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明记忆。如今,蜀道考古研究让这条传奇古道重焕生机,而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也为现代道路建设提供了启示。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荔枝道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