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发表全新长篇《好天气》,苏童:本想写一部新版《聊斋志异》
2025-04-28 15:41
江南郊区有个地方叫“咸水塘”,它隔开了界限分明的城与乡:东边的塘东街道,属于城市,特产牛奶;西边则是塘西村,世代以殡葬业为生。“咸水塘”见证了数十载人间悲欢的交织,谱写出一曲绵长的生活史诗……
“咸水塘”也是作家苏童全新长篇小说《好天气》的故事发生地。这部长篇新作首发于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收获·长篇小说2025春卷》,单行本也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开启预售。日前,苏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好天气》是自己篇幅最长、涵盖个人真实经历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他还透露,构思这部作品时曾有过一个“奇葩”创意,“我本想写一部新版《聊斋志异》”。
▲《好天气》近日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5春卷》。
“在原本的构想里,《好天气》的基调是写给中国当代郊区的一首挽歌。”苏童说。在《好天气》中,江南教区的塘西村和塘东街道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世界,却生活着两位同样叫作“招娣”的母亲,她们曾在同一天同一家医院分别生下一个男孩和一对龙凤胎,两家宿命般恩怨纠结的故事,就围绕着塘西塘东这个地方展开。
这部小说里存储着苏童大量家乡记忆和成长回忆。“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在苏州近郊长大的孩子。”苏童说,他出生的地方是苏州城门外的一条街,往南走两三千米就到著名的拙政园,往西走一千米就是北寺,但如果往北走一千米,突然就看到稻田了,忽然就会闻见农民施肥的味道,“那个时候的郊区设置主要是以工厂和农田区分的,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街道、农场、农田。”
▲苏童
书名《好天气》,但在书中,“黑天气”“白天气”“酸天气”反复出现。但苏童却直言,它们并非文学修辞的随意拼贴,却正是来自自己童年真实可触的生活经验。“我小时候的苏州城北,是一个被炭黑厂、水泥厂、硫酸厂等包围的地带,每一种工业气味都渗透在日常的呼吸之中。我小时候就是在苯酐的气味中长大的。”苏童进一步解释,苯酐是做樟脑丸的原料,那种刺鼻的化学味,就是他对“空气”的最初认知。
熟悉苏童的读者,对于他笔下氤氲缭绕的鬼魅气息都不会陌生。《好天气》也是如此,他巧妙地运用“鬼魂”等超现实元素,形成了文本中独特的“灵异密码”,使小说叙事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自由穿梭,形成了一种令人着迷的超现实描写。对此苏童坦言,他原本有一个很奇葩的构思,他想以当代郊区为基础,构建一部新版的《聊斋志异》,“但后来,我不断修整最初的创作构思,做了一个减法,只在书中保留了我祖母一个鬼魂。”
他直言,书中写得最“嗨”的部分,就是祖母的鬼魂。“我不喜欢我祖母,但我喜欢我祖母的鬼魂。这个小说经历的时间太漫长了,我动笔是在2014年,过程中我不停地修整自己的原始想法,原始想法是写一个郊区的兴旺和消失,我脑子里有一个坐标,在平面上是乡村与街道,塘西和塘东的对称,在人物上是两个招娣和她们孩子的故事,再往上是天空的故事,是黑与白,彩色与黑白、灰色,在气味上,它又是各种对峙,酸的、苦的,化肥厂的味道、硫酸厂的味道,两个家庭的矛盾是反映初始的街道文明和传统乡村文明……我以为我会走365里路,结果走了不止3650里路,我修改了对小说的企图,把企图的野心拍扁,压缩一点,弄小一点。”
“写到某个阶段,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会拥有自己的意志。”苏童表示,小说人物的意志,也是长篇小说作为一匹马的意志。“马知道草原有多么辽阔,人不知道。长篇写作中,你会体会到这样一种微妙和有意思的地方。”而这部长篇小说之所以“拖”得这么长,还因为他在等待某一个瞬间,“比如,当你纠结于一些事情,突然会有一个时刻,文本给我发出指令:他必须活着、他与她必须相爱……小说会在冥冥之中给你发出指令,这时一切就豁然开朗了。我听从那个指令。”
“一部小说完成了,首先你要对得起自己。我当然希望读者喜欢,但那交给命运。”苏童补充道,尽管《好天气》里有超现实存在,但本质上自己并不相信鬼魂之说,“有意思的是,有些不相信的东西反而是具有文学魅力的,如果用科学来探索鬼怪之说一点也不抒情,但用文学来探索,它可以变成抒情的文本。”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