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夕阳红蕴藏新蓝海,看“银发旅游”怎样更“适老”
2025-04-27 22:32
“你们的第二期还有床位吗?”
“早已订满了,还排起了60多人,您需要登记吗?”
4月27日,走进美心养老院,过山车呼啸而过引起的欢呼声与老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全国首个“景区嵌入式”老人旅居社区,营造了集康养、旅居、娱乐、社交等于一体的新场景,探索了“乐园式+居家式”新模式,年入住率达95%。因首期只有500张床位,常常“一床难求”。于是,该院启动了二期建设,部分房间尚处于装修阶段,就已被“预订一空”。
▲美心养老院探索“乐园+养老”新模式。受访者供图
眼下,“银发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可提供高“幸福指数”、高“情绪价值”的“银发旅游”是重要支点。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发展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
那么,景区、度假区等涉旅行业如何进行“适老化”升级,逐鹿这一市场新蓝海?就此,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做了调查。
“银发旅游”市场活力澎湃
“乐园+旅居,我们走在全国前面,其实是有点无心插柳。”美心养老院所属的美心红酒小镇景区相关负责人称。
2005年,该景区在建设伊始本有一家公益性养老院。“作为景区开发者,我们没有让其‘一搬了之’,而是创新采取‘乐园式+旅居式’模式,对其进行提档升级。”该负责人表示。
▲美心养老院。受访者供图
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升级改造后的美心养老院成为了全国首个“景区嵌入式”老人旅居社区。这里的老人们既是景区游客,又是“乐园主人”——他们可以与游客在舞厅共舞,也可在院内与游客围炉煮茶,甚至化身“人生导师”为年轻游客讲述人生故事。
“传统养老院总让人感到暮气沉沉的,这里年均游客接待量达数百万人,且多为年轻人,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还能和他们聊聊天,感觉自己都年轻了许多!”在该养老院旅居的周琼芬称,她还与老姐妹们排练了不少文艺节目,参与到景区各种活动的演出中,“生活充实且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不仅让老人们重获社会价值,还催生了“亲情消费”新场景,即开辟有“家庭套房”,鼓励家属“度假式探亲”。“以前看望父母是‘任务’,现在全家来景区游玩、住宿、玩乐园,探亲变成了家庭游,还能享受家属折扣价。”周琼芬的儿子坦言。
“在这里,‘乐园+旅居’的模式,形成了生态互补,增加了家属陪伴老人的时间,真正让老人身心都愉悦了。”美心养老院负责人王丽说,近年来,该院的客流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中,年入住率达95%,经常是“一房难求”,而二期项目尚未完全竣工,就已被预订一空。
事实上,不只美心养老院康养旅居“热得发烫”。重庆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张斌告诉记者,近年来,银发群体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尤其成为错峰、淡季出游的主力军。同时,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昔日价格敏感型的老年团,已逐渐转变为时间长、游程远的深度游和康养旅居体验团。
▲3月11日,江北区三板溪公园,市民在五颜六色的油菜花海里拍照留念。(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也显示,2024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1.2亿次,2025年将达到1.9亿次,老年旅游已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
携程数据也显示,近一年来,50岁以上用户的订单量显著增长,增幅超过20%,平均消费力是年轻人的3倍。
消费需求更个性化、多样化
从康养旅居到山川游历,从跟团游到自由行、自驾游,从打卡游到深度体验……当前,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加入旅游大军,不仅推动了“银发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也重构了旅游新业态。
“目前,进入旅游市场的老年游客,一般都有充裕的时间和强劲的消费实力。他们早已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方式。”张斌称,在出游时间上,老年游客更倾向于错峰出游,“人少景美”最受青睐;在目的地选择上,老年游客更偏爱自然观光、温泉养生、邮轮游、列车游等休闲主题游;在服务上,老年游客偏向于关注行程节奏、导游的讲解能力、交通和住宿条件、医疗服务配套、无障碍设施提供情况等。
▲4月8日,南岸区南山放牛村杜鹃园,花开正艳,市民在花海里跳舞互动。(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郭旭
《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显示,老年旅游者的消费特点是:更重视旅游核心价值,选择观光游览和养生保健疗养的老年旅游者更多;更重视旅游文化内涵,更看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文化和研学体验,对历史型、怀旧型旅游产品情有独钟;更青睐专业旅行服务;更依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老年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更重视旅游经验交流,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亲口推荐,社会网络营销是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
家住渝北区上品拾陆小区的王侠退休三年,上个月跟3位好友自驾了一趟川西。“我其实以前跟团去过川西,每到一个景点都是走马观花,停留时间很短,导游还会把游客带到购物点去消费,体验感不是很好。这次,我们自驾了15天,一路耍耍停停,舒服多了。”他说。
“我退休5年了,之前喜欢自驾、自由行,去年跟女儿去新疆时,选择了私人定制旅行。这种旅行方式虽然花的钱多一点,但省心省力,不用自己操心行程安排,体验感非常好。今年夏天,我打算再到东北,还选择私人定制。”家住渝北新城丽都小区的刘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适老化”改造需要加强
当前,旅游已成为“老有所乐”生活方式的新刚需。
那么,旅游市场存在供需错位吗?又需进行怎样的“适老化”改造?
走进位于我市中心城区的洪崖洞、渣滓洞、红岩村、欢乐谷以及一些文博场所,缓坡、无障碍厕所、智能讲解器、共享轮椅等设施设备较为齐备,有的景区甚至提供老年人专属服务,如医疗服务、一键求助紧急按钮等。
在仙女山、黄水等国家级度假区,针对夏季避暑旅居的老年游客,还开设有老年大学等,提供音乐、舞蹈、书画等培训服务。
不过,走访中,记者也发现,我市不少景区的适老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众多的高山、峡谷型景区,缺乏针对老年游客的专项服务,需要继续改善,否则老年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4月11日,在济南泉城公园,一名游客在拍摄牡丹花。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为此,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表示,逐鹿“银发旅游”市场新蓝海,对于区域旅游目的地来说,需要设计更多的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如康养游、文化游、乡村游、旅居等,来承接银发群体的慢游需求。同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为他们量身定制旅游线路和服务,如开发高品质的“旅游+兴趣课程+文艺演出+社交活动+比赛……”融合产品。
对于景区、度假区等文旅场所来说,需要加强“适老化”软硬件改造升级,如提供无障碍设施、紧急救援服务等,确保“银发”群体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银发旅游’承载着老年人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是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的新热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银发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旅游市场更加厚实,也反过来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旅游行业应大力构建全龄友好型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宣传推广话语体系以及旅游市场治理体系。以康养旅居为例,在传统旅游要素中,很少涉及医保报销、长期照护、老年优待、社区互动等,而这些是旅居者的“生活必需品”,我市文旅行业可进行一些探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