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红军手迹,共育红色旅游生态圈——四面山红军手迹90周年座谈会举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4-25 22:54

“山在说,红军手迹,情深意长;水在说,红军手迹,情深意长……一句句、一字字,暖心房、暖心房。”4月25日,伴随悦耳的童声合唱,四面山红军手迹90周年座谈会在四面山景区举行。来自渝黔两地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就国家一级文物“土城战役红军手迹”的史料价值、活化利用等,展开了深入研讨。

重庆唯一

长征精神的实物见证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更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四面山红军手迹无疑是长征精神的实物见证,也是保存在重庆唯一的红军长征一级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初心见证、力量所在、火种传播、作风传承。”座谈会上,著名文史专家、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表示。

所谓四面山红军手迹,即“土城战役红军手迹”,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份手迹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页、正文、附页,共有900多字(有5个字因缺损难以确认),讲述了7名红军战士在土城战役中负伤后,辗转来到江津四面山养伤,得到当地村民唐树田等人长达60多天不惧危险、精心照料、倾情相助,伤愈分别时,留下字据“待革命胜利,必来相报”的感人故事。

“20年来(该文物于2005年公之于世),我们通过文物鉴定、文献考证、实地调查三种方式,现已完整证明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记录的史实都发生过,人物都存在过,既有史料、文物的支撑,又有口述资料的证明,证据链完整可靠。”周勇说。

▲周勇在座谈会上回顾红军手迹的发现、研究过程。记者 张质 摄

这份字据的历史价值极其重大,至少具有4大价值:

它是重庆境内发现的有关土城战役的唯一原始资料;是保存在重庆唯一的红军长征一级文物,四面山是诞生地;是保存在重庆、唯一有完整的证据链支撑的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历史,是革命军队和人民“双拥模范”的历史见证;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革命文物真实性的经典案例。

“这段历史提示我们,革命胜利的深层动力,不仅在于政治宣传,更在于无数普通人对人性光辉的坚守、对道义的认同。”座谈会上,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黄晓东称,从社会史、文化史、民俗史和地方史角度来分析这份红军手迹,可以看出江津人民善良质朴的本质、大“义”担当的品格、不图回报的道德坚守等,其精神内核既包含中国传统的“性善”的思想,也体现了乱世中底层民众相互支撑,构建生存共同体的智慧。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艾智科表示,这份红军手迹是惨烈的土城战役的物证,展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以及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活化利用

需要体现三个“化”

除了对文物的真实性、价值等进行研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就该文物的活化利用,分享了真知灼见。

▲4月25日,四面山红军手迹90周年座谈会在江津四面山举行。记者 张质 摄

“近年来,四面山的旅游发展成绩斐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红军手迹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日报原副总编辑姜春勇称。

在他看来,活化利用这一文物,需做好三个“化”:具象化,可以复建唐家老屋,打造红军纪念碑,以及打造拥军主题的干部学院等,让这一文物的故事具象化地表达出来;可达化,加强道路、小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研学团体“可进入”;体验化或可分享化,在线路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要注重体验性和可分享性。

周勇称,这份字据完成了重庆红军革命历史的拼图,是江津文旅产业的宝贵财富,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增加了一件文物重器,应当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展示内容,为绿色的四面山增添红色的资源。

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方忠表示,四面山红军手迹是“中央红军到江津,鱼水情深润青山”的鲜活见证。要深化文物考证,完善历史叙事,并推动学术转化,构建红色IP;设计主题线路,实现自然与人文深度交融,以及创新展陈形式,增强游客与景点互动体验等,将这份“鱼水情深”的故事传得更远、更响,形成“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

四面山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廖章言表示,四面山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氧吧”“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中国气候康养地”等,绿水青山美不胜收,厚重文化远近闻名。红军手迹,就是四面山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之一。这份手迹,不仅是一张字据,更是一部镌刻着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史诗,字字千钧。接下来,四面山管委会将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续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壮丽新篇。

签订协议

渝黔同育红色旅游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座谈会上,江津区还举行了红色旅游线路发布;江津区四面山镇、习水县土城镇、习水县大坡镇签署了“同育红旅生态圈·共建区域融合发展先行区”合作协议,将携手共建渝黔毗邻区红色资源融合发展示范区。

▲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土城镇、大坡镇签订红色资源共享合作协议。记者 张质 摄

根据三方协议,他们将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推进红色线路规划、景区联动开发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打破区域限制,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模式,围绕红色景点保护性开发、革命历史研究等议题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推动跨区域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各项相关项目顺利落地,促进三地红色资源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协同发展。

打造跨区域无障碍旅游格局。把核心红色资源有机串联,共同规划设计以“红色研学”“生态红旅”等为主题的跨区域红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整合线上预约、交通接驳等功能,致力构建“一码通游”数字化服务体系。

探寻景区联动运营新模式。共同推出可游览三方区域内多个指定红色景点的联合门票,实现门票互通互认;建立门票销售合作机制,实现三方景区门票在各自售票窗口、线上旅游平台等多渠道的一体化销售等。

共塑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设计具有辨识度的统一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共同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共同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深化红色文化研究交流。定期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讲座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三地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内涵、整理资料,加强红色文化交流与传播。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纪念品、红色文化体验项目等,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要以研究为根、以文旅为翼、以联动为脉,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徐方忠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