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出土素面带穿阳燧首次公开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4-21 20:56

你知道什么是阳燧吗?

4月21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发布《阳燧的器型及功能性初探》(以下简称《阳燧》),首次披露了重庆璧山202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枚素面带穿阳燧。

▲考古出土的阳燧,其中编号1出土于重庆璧山生基嘴墓群。

阳燧即铜质凹面镜,是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神器”。《阳燧》一文中搜集统计有公开发表图片或文字资料的阳燧共45枚,其中2枚来自重庆,分别出自巫山巫峡秀峰村墓地的宋代阳燧,以及首次公开的璧山生基嘴墓群明代阳燧。

《阳燧》的第一作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郎莉说,这两枚穿越时光的青铜凹面镜,不仅见证了古人“向日借火”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人的文人雅趣与阴阳观念。

阳燧究竟如何取火?又为何随主人长眠地下?让我们跟随专家们的研究一同探寻这些神秘铜器背后的故事。

阳燧是古人的“太阳能点火器”

阳燧,是中国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铜器,《汉旧仪补遗·卷下》记载:“晴则以金燧取火于日”,其原理是利用凹面镜聚焦,当焦点温度到达易燃物燃点时,即可生火。阳燧取火需要确定焦点的位置,焦点的位置取决于凹面镜的曲率大小,北宋沈括曾描述其形制为:“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即镜面凹陷如碗,焦距仅3—6厘米。

郎莉说,目前出土阳燧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既是贵族随身携带的实用工具,也是祭祀取“天火”的神圣礼器。《礼记》记载士大夫“左佩金燧,右佩木燧”。《周礼》记载:“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共祭祀之明粱、明烛。”随着时代变化,取火器多样化发展,阳燧逐渐衍生出驱邪、祈福等功能,成为古人精神信仰的载体。重庆巫山、璧山出土的两件阳燧,正是这一变化的鲜活见证。

巫山阳燧是宋代雅士的“复古潮玩”

重庆的第一面阳燧发现于2013年的巫山巫峡秀峰村M5内。这枚阳燧直径8.5厘米,为青铜铸造,它静卧于墓主右胸之上,与瓷罐、铜钱、铁剪等日常器物相伴。镜背纹饰仿汉代风格,浮雕蟠螭纹繁复精致,边缘刻连弧纹,中心桥钮便于系带手持。令人惊讶的是,墓中同时出土了汉唐铜钱,暗示墓主人生前或是痴迷古物的“收藏家”。

▲考古出土的阳燧,其中编号7出土于巫山巫峡秀峰村墓地。

郎莉推测,这面阳燧并非实用器。其镜面曲率较平,聚光效率低,且纹饰华美,更似把玩之物。

宋代文人好古成风,《金石录》《宣和博古图》的编纂推动仿古器物盛行。此镜或为墓主定制,既是对先秦礼制的追慕,亦是身份的象征。它如同今日的“文创产品”,将古老智慧转化为风雅情趣,在千年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璧山阳燧:悬于墓顶的“辟邪神器”

与巫山阳燧的雅趣不同,2022年璧山生基嘴墓群M9-4出土的阳燧,则笼罩着神秘色彩。这枚素面无纹的阳燧发现于墓室中部偏左的积土中,原应是悬挂于墓顶藻井处。其周缘带穿,可系绳垂吊,镜面微凹,直径约12厘米。

为何要将阳燧高悬墓顶?

郎莉说,根据《道法会元》记载,阳燧可“镇住鬼门,无敢干犯”。古人认为,亡魂畏火,以聚日精的阳燧镇墓,既能阻邪祟侵扰,又暗合“引阳克阴”的阴阳观念。这面“悬镜”如同一道无声的符咒,默默守护着墓主永恒的安宁。

从周代贵族腰间叮当的取火工具,到宋代文人案头摩挲的古玩,再至明代墓葬穹顶高悬的驱邪象征。阳燧的千年嬗变见证了古老器物如何随着时代脉搏被赋予新的文化基因。

光学理论的火苗在西周先民手中的镜面燃烧,照亮向天取火的科技智慧,当实用功能逐渐后撤,人文的光芒却在阴阳观念、金石雅趣中悄然而生。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