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2025-04-19 12:09
在川渝交界的青山碧水间,星罗棋布的石窟石刻跨越千年,诉说着唐宋以来的艺术辉煌。4月19日,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名单,“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赫然在列。
▲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总路线图
这条全国首条跨省石窟主题游径,不仅串联起巴蜀大地的文化瑰宝,更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的典范。从历史深处走来,这条游径以创新协作之笔,勾勒出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图景。
游径再现巴蜀地区石刻艺术巅峰
川渝地区是我国石窟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而资阳与大足恰似其中的“双子星”。
▲安岳石窟华严洞
资阳市现存石窟寺及石刻506处,以安岳石窟为代表,其“古多精美”的特点,在艺术史上承袭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被誉为“唐宋石窟的活化石”。安岳紫竹观音、卧佛院涅槃像等杰作,以细腻的雕刻技艺和多元的宗教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大足石刻则以其规模宏大、题材丰富闻名于世。141处石窟摩崖造像中,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宝顶山“六道轮回图”、北山“转轮经藏窟”等堪称绝唱。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资阳与大足的石窟石刻,构成了一座露天石窟博物馆,见证着古代巴蜀的文化交融与石刻艺术巅峰。两地石窟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焕发新生。此次入选的文物主题游径,以“一带七核”为布局,串联圆觉洞、宝顶山等核心节点,将分散的文物点编织成网,让游客得以在三日行程中饱览唐宋石刻艺术的精华。
游径成为川渝两地文旅创新典范案例
“资足常乐”不仅是谐音巧思,更是两地文旅协作的真实写照。
打造“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碰撞,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美丽牵手。
早在2020年,大足就与资阳签署合作协议,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共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由此,双方从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到旅游开发全面联动,开创了跨省协作的新模式。
两地联合建立石窟寺保护利用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通过数字化保护、病害监测等技术手段,让千年石刻“延年益寿”;同时,推动大足石刻与安岳石刻景区联动开放,实现预约互通、客流共享,破解“单点式”游览的局限。
▲游径三日行程总图
蒋思维说,游径首批推出的三条主题线路设计注重多元体验:三日精华游串联安岳与大足的核心石窟,让游客一站式打卡;周末艺术游则聚焦深度体验,结合徒步、骑行等低碳方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之旅。此外,非遗展演、民俗活动、研学课堂等业态的融入,让静态文物“活”起来。夜游经济、乡村民宿等新消费场景,更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游径助力成渝地区从“双城记”迈向“全域协同”
“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的入选,不仅是文化领域的荣誉,更折射出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共鸣。
作为巴蜀文旅走廊的重要支点,这条游径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统一IP,助力成渝地区从“双城记”迈向“全域协同”。
游径沿线的雁江、乐至、安岳等地,依托石窟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与手工艺,建成一批遗产酒店、非遗工坊。安岳柠檬、大足冬菜等地理标志产品借势出圈,形成“以文促农、以旅兴村”的良性循环。
同时,大足石刻的国际化基因,与安岳石窟的本土特色相辅相成。游径入选国家优秀案例后,将进一步吸引海外游客和学者,推动中国石窟艺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话,助力文化自信的全球表达。
从唐宋匠人的凿石之声,到今日游人的赞叹之语,“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它不仅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答卷,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