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重庆建成全国首个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和虫种库
2025-04-18 17:43
在这个特殊的库房里,保存的不是文物,不是古籍,而是233种真菌、8种害虫及9000余张病害图集。
4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唐欢表示,博物馆通过跨学科攻关、创新技术研发和行业标准建设,建成了我国首个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和虫种库,填补了我国馆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的空白,其成果惠及全国60余家文博机构。
把研究虫的工作从农田搬进了博物馆
虫霉病害是文物保护的一大困扰,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了文理融合的复合型科研队伍。
在这个队伍里,不仅有懂文物的专家,还有懂生物学的专家,甚至还包括农药学的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我们把研究虫的工作从农田里搬进了博物馆之中。”指着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的团队,唐欢说,2022年至2024年,博物馆通过引进生物、文物保护等领域的3名博士和4名硕士,打造了全国唯一专注于文物生物病害防治的高水平团队。这支队伍既懂文物特性,又精研生物技术,为系统性攻关奠定人才基础。
在顶层设计上,科研基地设立学术委员会,汇聚全国文物保护与生物病害领域的顶尖专家,构建全链条研究模式——从微观菌种分析到宏观防治策略,从基础数据积累到技术应用推广,确保研究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
正是靠着这样一支复合型高等级人才团队,重庆三峡博物馆近年来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集成至全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平台,为基层文保人员提供病害识别、处理等在线服务,全面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
建成全国首个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和虫种库
依托丰富的实践数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国内首个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和虫种库,涵盖233种真菌、8种害虫及9000余张病害图集,为快速识别与精准消杀提供靶标。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通过图片和基因序列比对,实现虫霉病害的智能识别,极大提升了基层人员对病害风险的感知效率。
通过这个系统,文物保护专家们可以快捷准确地为文物“捉虫”去霉:利用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光纤传感器,通过一束光,就可以实现对霉菌的种类识别;应用于文物表面丝状真菌定量检测的ATP检测技术,可以在15秒内对文物表面霉菌进行数量检测,实现对文物霉变的快速定量;而植物源熏蒸剂配方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抗虫抗霉特性,在有效杀灭害虫和霉菌的同时还不伤害文物,既适用于传统湿热多雨、霉变虫害高发的南方地区,也适用于寒冷干燥的西北地区……
而团队自主研发的“方方”“圆圆”熏蒸装备,适配展厅、库房、展柜等不同环境,搭配3种复配植物源熏蒸剂,兼具高效与环保特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获上海博物馆第三方认证,并取得11项专利授权。2024年,该装备斩获“全国文博技术产品十佳案例”。
构建文物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辐射全国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仅攻克技术难题,更致力于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唐欢说,由博物馆主持制定的《馆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范》,参与修订的5项标准(其中2项已于2024年7月实施),填补了我国文物生物病害防治领域的空白,为全行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成果辐射方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60余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覆盖东西部多省份。并通过培训、技术输出和装备推广,推动基层文保单位的病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应用熏蒸装备后,文物库房生物病害发生率下降70%,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从实验室到博物馆,从技术突破到行业标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创新为笔,书写了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的新篇章,其成果不仅守护了文物安全,更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智能化、标准化进程,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提供了科技支撑。
唐欢说,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的落地与应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座国家级博物馆将继续以“领跑者”姿态,为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