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动红岩思政体系改革,打造标志性成果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4-16 19:50

在烈士墓前广场,黄白菊花组成的“祭”字,庄严肃穆;8个花篮整齐排列,簇拥着“一一·二七死难烈士之墓”墓碑,满含无尽哀思……

▲市民手持白菊,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不只清明节,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每逢周末、节假日,随处可见青少年学生手捧鲜花,祭奠先烈、参观研学。

一场以“红岩思政”为核心的教育变革,正悄然绘就着育人底色:2024年以来,我市打造一体化宣传阐释平台、健全产学研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三融入”立体育人格局……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愈发亮眼!

传史育人

把革命文物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资源包

“我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我成为了一名少年队员啦!”近日,作为沙坪坝区红色教育的示范校——树人小学的师生走进歌乐山烈士陵园,举行了“星星火炬 照我前行”主题队日活动。

现场参观、献花、宣誓、观看沉浸式体验剧……一系列场景化、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将红岩文化转化为少先队员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实践,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培养时代新人,是题中要义。

当前,红岩博物馆以“培根铸魂、传史育人”为核心,以“馆校联动、共建共享”为抓手,正努力把革命文物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资源包”:

该馆有效整合54处革命遗址,并依托10万件馆藏文物,将红岩革命旧址转化为红岩思政现场教学场地,协同整合周边区县、相关博物馆及学校校史馆等红色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大教室”;把红岩精神“富矿”,作为大中小学校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将其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高尚人格等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堂;推出“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义”三大教育主题,创新开发“红色三岩”“行走的红岩”5条研学实践教育线路,为思政课提供有力的教育基础。

▲4月6日,渝中区红岩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正在解说。记者 李雨恒 摄

打造“红岩思政”课程体系,实施“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的实践和当代价值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41个,打造理论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影视教学等教育模式,自主研发“传承红岩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等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课程98门,研发“小萝卜头”“红岩故事汇”“红岩文艺赏析”等6大主体47门研学课程;编辑出版《纤笔抒丹心》等20余部红色读物,推动红岩精神融入教材体系;推出专题片《千秋红岩》、纪录片《重庆大轰炸》,打造情景剧《红岩魂》、实景剧《歌乐忠魂》、沉浸剧《红岩红》等,充分发挥红色文艺的教育功能。

同时,该馆还与20余所学校开展文物互赠活动,把943件红岩历史人物相关文物复制品、档案资料分别送回他们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学校,把学校相关文物史料征集至博物馆进行展出;创新打造“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赴重庆大学等学校、单位演出600余场,成为“开学第一课”;在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让烈士回家·共和国不会忘记”“新中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等巡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赋能下,红岩博物馆还搭建了“红岩思政”云端平台,建立“红岩思政”云展馆,开展“红岩思政”云活动,提供“红岩思政”云服务,着力打造“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云端”中感受红岩精神魅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红岩博物馆已成为我市培根铸魂的“第一课堂”。

融合导向

健全红岩精神育人教育体系

“过去思政课就像孤岛,现在我们打通了学校、家庭、社会的‘任督二脉’。”永川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存在的“学段断层”“校际壁垒”“家校脱节”等问题,该区创新构建“资源库+云地图+大师资+大实践”育人体系,实施了“四维三段式”改革,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育人新格局,覆盖全区13万名青少年,让思政教育焕发新生机。

而这只是我市突出融合导向,健全红岩精神育人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了红岩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致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2024年11月27日,沙坪坝区川外附小,红岩小导游为同学们讲述小萝卜头的故事。当日,在该校讲授的“传承红岩精神,争做新时代小先锋”主题思政课上,一个个生动的红岩故事,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通讯员 郭晋 摄

全市教育系统突出融合导向,紧扣“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中课堂主阵地与多维延伸的协同路径,实现全学段育人目标贯通:

坚守思政小课堂。实施“新时代思政课创优行动”,聚力打造红岩特色精品课程群,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示范课堂308个、高校思政名师课堂247个,开发《红岩少年向未来》等思政课200余门。

融入学校全课堂。系统挖掘各学科思政元素与红岩基因,培育“红岩特色学校”41所、设立“红岩班”41个,创新开发《行走·红岩》等实践课程105门,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推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拓展社会大课堂。联合打造红岩干部学院等14个实践基地,新建“红岩思政”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40个,组织“小萝卜头进校园”“英雄重庆城”等主题研学活动,累计吸引学生3万余人次;创新“文物亮起来、故事活起来”工程,推动20余所学校开展文物互赠与活化利用。

此外,我市还深化“三种资源”,构建起“有形、无形、数字”三维资源融通机制,打造全域共享格局;强化“三方联动”,形成“场馆、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圈,凝聚馆校社育人合力等,将红岩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持续推进红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时代新人。

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庆这座城市最具鲜明特色的红色标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那么,我市如何充分挖掘红岩精神蕴含的育人价值,推动红岩思政体系改革,形成标志性改革成果呢?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大力提升红岩干部学院办学质量,打造红岩研学及旅游线路,建设红岩思政实践教学点,实现红岩思政全面融入党性教育、干部培训、大中小学思政课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等。

▲渝中区红岩革命纪念馆,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记者 李雨恒 摄

重点举措包括:

打造红岩精神文旅宣一体的宣传阐释平台。筹建红色资源宣传教育中心,创设“千秋红岩”论坛,迭代升级“千秋红岩”应用,打造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品牌,提质扩容红岩革命纪念馆,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立“城市精神我践行,争做最美重庆人”群众性宣传教育机制等。

健全红岩干部学院产学研融合的教学体系。创新红岩精神研究中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运行机制,联动高校思政资源,培育教学名师,完善课程体系,开发精品课程,创作精品教材,打造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研学品牌;加强与区县实现教学场所、师资、课程、研学等共建共享;健全以文兴教、以旅促学机制,打造红岩思政精品研学及旅游线路。

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健全红岩思政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机制,构建“红岩新青年”高校大思政体系;打造红岩思政研学频道融媒体平台,建设红岩研学营地新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每学年至少组织1次“探寻红岩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活动;用好“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创设“红岩小小讲解员”大赛、中小学校长“传承红岩基因培育时代先锋”思政论坛等。

构建红岩思政“三融入”立体育人格局。融入党性教育、干部培训,完善红岩思政纳入党内主题教育、党支部“三会一课”、各级党校主体班必学内容的工作机制;融入各行各业和家庭家风家教,广泛开展“红岩先锋·四强支部”“红岩先锋·六好党员”建设;融入生活场景,举办红岩文化活动周,打造红岩文化主题街区,建设红岩文化室等。

建立专兼结合的红岩主题创作机制。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打造红岩文艺精品,支持艺术院校、影视机构、演艺场馆、群众性文艺团体等创作红岩驻场剧目、影视作品以及红岩主题歌曲、微视频、微短剧、情景剧;开展红岩主题陈列展览体系化建设,迭代升级“中共中央南方局”“重庆谈判”“红岩英烈”三大主题展,建立固定展出、常态巡展机制等。

畅通红岩思政上屏入网、进圈入群微传播渠道。探索建立事企合作运行机制,打造网上红岩、手上红岩、视听红岩,健全红岩阵地、红岩IP、红岩文创、红岩作品“进圈入群”公益宣传机制等。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红岩文化育人体系,让红岩思政育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该负责人表示。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