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千年石刻“搬”到解放碑?“须弥园——大足石刻艺术摄影展”开展
2025-03-29 22:10
当千年石刻遇上现代都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29日下午在解放碑重百大楼10楼开展的“须弥园——大足石刻艺术摄影展”,给出了答案。展览中,艺术家戴小兵历时十余年拍摄的关于大足石刻的50幅大画幅摄影作品,令前来观展的观众赞叹不已。
▲展览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宣传部、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摄影家协会指导,解放碑重百大楼、十方艺术中心与大足妙高空间等共同举办。
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造像艺术体现了唐宋时期三教融合的文化精髓,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开始,艺术家戴小兵开始扛着笨重的大画幅相机奔走在大足的山川庙宇之间,经风雨历酷暑。数十载光阴流转,他的镜头始终聚焦城乡变迁的社会现场,从石窟寺的千年造像到乡村振兴的当下叙事,用影像构建起文明传承的视觉档案。他创作的《须弥园》系列,首次将“五山”(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核心区与75处散落石窟完整呈现。
▲展览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宝顶山大佛湾千手观音》的细节纤毫毕现,《北山转轮经藏窟》的光影层次令人屏息,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石刻艺术的技术性还原,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活动现场,戴小兵自称“新大足人”。他既深爱着石窟,也深爱着守护它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多呈现两个世界,一个是持孤灯守古佛于漫漫长夜的普通百姓,一分一秒将千古迎往未来;另一个则是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的残缺佛像,它们千百年来迎来送往,为世间众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展览地解放碑重百大楼,是承载着重庆城市记忆的地标建筑,在完成商业升级后正经历着文化蝶变。此前,这里已经多次举办过“城市记忆”“寻乡”计划的相关影像展览,反响热烈。重百大楼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希望打造一个艺术空间,更想构建一个文化对话场域,“我们愿以‘石窟守护人’的身份,在重庆最繁华的窗口,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在光影中触摸历史的脉络,在艺术中汲取传承的力量,让历史的光芒照亮城市的未来。”该负责人说。
▲摄影艺术家戴小兵。记者 周双双 摄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鞠芝勤也来到现场观展。他表示,越来越多的影像记录者在探索着文化传承的新范式,而戴小兵的作品证明一点,那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也需要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既包括艺术语言的创新,也涉及传播方式的变革。
“当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文化使命在此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影像艺术的美学价值,更是文明存续的精神图谱。这些照片是历史的切片,是时代的注脚,更是家国情怀在光影中的永恒回响。”展览现场,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戴伶十分感慨。她表示,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创新,期待大家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感受艺术穿透时空的力量,见证文化自信在商业文明中的生动实践。
展览将持续到6月29日,市民可以跟着影像作品的脚步去探寻大足石刻的魅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