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地方剧种如何提高剧目成活率?沈铁梅这么说→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5-02-19 19:54

2月18日,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精神座谈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她结合重庆市川剧院对于剧种的传承保护经验,分享了对提高剧目成活率等相关话题的思考。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市川剧院供图

现象:新创剧目数量多,成活率有提高空间

“今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希望大家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总书记的回信是勉励,是期望,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赓续中华文脉,创作文艺精品,不断壮大戏剧人才队伍的前行之路。”沈铁梅说。

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京剧的醇厚、越剧的婉约、豫剧的激昂、黄梅戏的清新、川剧的麻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传承发展,关键在出人出戏。沈铁梅表示,这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各地剧种纷纷焕发生机,“就‘出戏’来说,各地涌现大量新创剧目,但可能真正成活下来的好作品不算多。”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新创剧目成活率问题此前已引发不少专家关注。比如,2024年,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谈到关于当前戏剧发展问题的思考时说,“现在戏剧制作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排出来的戏成活率却越来越低了。”他直言,“这样一来,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白白浪费了。”“演出成本太高,戏就演不长。”他建议,“院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此需要把控反思。”

思考:尊重艺术规律,戏曲传承主责在院团

如何让新创剧目更好成活?沈铁梅谈了自己的思考,“必须充分尊重戏曲的传承发展规律,各地新创剧目时,应尽量立足本土人才培养,挖掘本土人才优势,而不是把更多希望寄托于外请主创。这并不是说外请主创不优秀,而是在于他们的优势更多还在创作本身,对于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而言,他们不一定比本土人才更能胜任,而且他们并无义务来帮助剧种传承,传承的责任主要还在院团自身。”

▲川剧《江姐》演出现场。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创作和传承,是新创剧目时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她说,戏曲之美关键在于二度创作,将剧本的文学构思“立”到舞台上去,需要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共同完成。目前,各剧种在导演力量方面都较为缺乏,外请主创很难避免,“外请团队很多都是名家大咖,他们有想法有创新,但对剧种本身的DNA不一定那么了解,不一定能把握戏曲传承发展的剧种特色,坦率讲,他的责任在创作而非传承,他能带来大制作,但剧种的一些本源的东西可能就被忽视了,那些东西恰恰最需要保护传承。”

“从非遗保护传承角度来讲,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她坦言,梅兰芳先生那个时代主要靠角儿自己抠戏,这能保证剧种DNA不变异。现在一些院团重视大制作,却忽略了作品本身、院团自己该承载的传承责任,“作品出来是不是还能叫某剧?还代表某个剧种?甚至观众觉得好看,看完后难免茫然,不知看的是哪个剧种的戏?这就说明剧目本来应该传承的东西失去了,剧种本身的戏曲特征看不到了。”

经验:发挥角儿的作用,深度介入二度创作

这些年来,作为全国戏曲领军院团,重庆市川剧院新创剧目虽不多,却颇受观众欢迎和业内肯定。去年底,川剧《江姐》赴华东五省市巡演时举办了三场专家研讨会,不少专家提到,沈铁梅主演的《金子》巡演了700多场,《李亚仙》150多场,《江姐》200多场,成活率之高,堪称业内榜样。

▲川剧《李亚仙》剧照。受访者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金子》《李亚仙》《江姐》三部曲中,除《江姐》《李亚仙》两部编剧来自院外,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主创均由重川自身力量担纲。沈铁梅也深度介入创作,承担了主演、导演等大量工作。“我想我们有一点经验在于,充分尊重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需要非遗传承人通过剧目打造来承载它的生命力。”她说,重川从来没有搞过“一日游”的作品,“我们不但严格把关,锲而不舍地打造精品,而且我们自己具备创作力量。我们谨慎选择项目,不做则已,要做就要成功。我们甚至可以精细到考虑每一个音符如何表现才符合剧种特色。这,是成活率高的关键。”

她表示,院团应加强角儿的素质,发挥角儿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角儿的表演去传承艺术,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且充分发挥角儿的创作能力,让主要演员参与二度创作,在创作中磨砺才能,形成一批既能演又能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剧种“固本”,戏曲艺术才能行稳致远。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地域性本就是中国戏曲一大特色,各剧种应该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各地应充分重视当地名角、名团的带头作用,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壮大自己的创作力量。我想,这才能让创作走正道,让剧目更好成活,让地方剧种找准自己的方向。”她总结道。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