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普”成果+1!渝中区发现一清代古道遗址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2-14 18:46

它藏身在长江大桥北桥头,曾经是重庆城百姓口中赫赫有名的主干道。百余年岁月过去,已经老去的它淡出人们的记忆,只是默默“仰望”着“头顶”上密布的现代化交通设施。

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忘却它曾经的功绩。2月14日,重庆市渝中区“四普”巡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他们在石板坡附近发现了雷家坡古道遗址。由此,这条石板铺就的古道,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之中。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雷家坡古道遗址位于长江大桥北桥头石板坡立交桥下,距离长江江岸线约150米。

古道遗址现存部分包括一座券拱桥梁和一段石踏道。券拱桥梁采用“一券一伏”式传统工艺建造,以条石砌筑,白灰勾缝,通宽11.4米、高4.6米,拱形立面宽4.6米、高3.2米,进深0.8米,展现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石踏道现存23级台阶,单级进深0.30米、高0.22米,部分被现代桥梁堡坎叠压,但仍可清晰辨认其历史原貌。

据史料记载,雷家坡古道始建于清代,曾是进出重庆城的重要通道。古道起于南纪门,经雷家坡、川道拐延伸至两路口一带,与通远门外的官道(今中山一、二路)相连。因两条道路交汇于此,重庆城还诞生了一个新地名——“两路口”。

旧时,城郊农户将蔬菜瓜果运至菜园坝集中,再经此路送入南纪门,供应城内居民。古道上商贾云集、车马络绎,民间流传“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的民谣,生动描绘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古道依山傍水而建,周边曾有大佛寺、金轮寺、文觉寺等古刹,以及接官厅等官方建筑。旧时行人沿古道而行,可远眺长江对岸峰峦叠翠,与南纪门城楼上“南屏拥翠”的题字相映成趣,形成“山为城屏,江为城带”的独特景观。

渝中区“四普”巡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雷家坡古道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其保存完好的结构为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山城道路建设技术提供了实物样本;另一方面,遗址串联起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等历史节点,揭示了重庆从古代军事要塞向近代商贸中心转型的轨迹。此外,古道还见证了抗战时期重庆城的物资运输与人口流动,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本文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