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展览搬进特殊儿童成长中心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2-11 17:51

2月11日一大早,重庆市昕霖特殊儿童成长关爱中心里飘荡着清甜的汤圆香气。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非遗初体验·元宵共团圆”特别活动在此温情启幕,通过生肖文物图片展、非遗面塑教学等特色活动,为数十名特殊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面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9时许,布置着红色中国结的操场上已布置好《灵蛇献瑞——乙巳年生肖文化展》精选图片。博物馆讲解员手持特制触摸展板,引导着佩戴助听器的孩子们观察战国时期的蛇形铜带钩。“这个弯弯的小蛇是古人系腰带的装饰,就像我们衣服上的扣子。”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孤独症儿童小雨的手指在展板浮雕纹路上反复描摹,突然抬头露出灿烂笑容:“小蛇在跳舞!”

此时的非遗体验区已飘来阵阵糯米清香,“重庆面塑”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木牛面前,五色面团整齐排列。“元宵节不仅要吃汤圆,还要捏出团圆的美好。”将特制环保面团分发给孩子们,演示着“搓、揉、捏、刻”4字诀窍。听障儿童阳阳专注地盯着苏木牛老师的手势,将粉色面团揉成圆球后,突然灵机一动添上两个小尖角:“这是兔子汤圆!”他的即兴创作引得周围老师会心一笑。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无声讲解员”。博物馆为言语障碍儿童定制的AR数字导览设备,通过动画演示让文物“开口说话”。文物中的盘蛇纹样在平板电脑上幻化成跃动的3D形象,孤独症儿童小杰兴奋地拉着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反复点击屏幕,看灵蛇在虚拟空间盘旋游走。

▲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面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我想要捏条守护妈妈的小蛇。”在个性化创作环节,脑瘫患儿朵朵用不太灵活的手指坚持独立完成作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为了让特殊儿童们能够更好地参与活动,他们专门采用了触觉、视觉相结合的体验形式。孩子们可触摸展板采用食品级硅胶材质,非遗面塑使用天然植物染色面团。这些细节设计让触觉敏感的孤独症儿童也能安心参与,现场参与率达100%。

“每个面团都藏着千年故事。”苏木牛边帮唐氏宝宝小宇固定作品边说:“孩子们指尖的温度,让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真正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自己创作的“卡通汤圆”“生肖面人”合影,窗外的早春暖阳与室内的面塑作品交相辉映。正如昕霖中心创办人林怡所言:“当博物馆走出围墙来到学校之中,就成为一座传递温暖的桥梁,而传统文化则变成了照亮特殊群体心灵的那盏花灯。”

据悉,2025年春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灵蛇起舞》《祈福迎祥》等展览带往大渡口巡展7场,惠及群众5452人次。

除此之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联合黔江图书馆、铜梁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巴南区博物馆等全市各区县文博单位,共同开展“博物馆新春进基层”系列活动,将历史的厚重与节日的喜庆深度融合,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本次活动覆盖了全市各区县的社区、广场、村镇等,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文物知识科普等多种形式,让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深厚文化底蕴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