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开票即售罄,渝派舞剧《天下大足》的魅力何来?
2025-01-17 20:26
2月21日—23日,舞剧《天下大足》将在重庆大剧院连演3场。这是该剧首轮巡演的首站,在官宣时便备受观众期待。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天下大足》原计划仅在重庆演出两场,但1月3日开票之后,一天之内两场演出的3000多张票便迅速售罄。不少观众拨打重庆大剧院票务中心的电话,或是在后台留言,表达观剧的期待。为了回应广大剧迷的呼声,重庆大剧院加开了一场演出,这才有了首轮首站3场演出。
事实上,早在2024年12月底,《天下大足》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时,同样收获了大批观众的热爱。是什么让舞剧《天下大足》如此充满魅力?剧中还原了大足石刻的哪些艺术形象?已经看过剧的观众对于《天下大足》有着怎么样的理解?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上舞台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在关注舞剧《天下大足》之时,最先想要认识的,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作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和巅峰之作,大足石刻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以及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足石刻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
舞剧《天下大足》从大足石刻这一文化瑰宝中获取灵感,并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用舞剧这一年轻人热爱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在此之前,剧迷们津津乐道的精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以舞台艺术形式活化文物的一次成功探索。而《天下大足》的出品方之一,就是推出了《只此青绿》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在2024年8月21日举行的“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大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青表示,大足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以《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为基础班底,全力创制《天下大足》主题舞剧,力争让这台承载大足石刻千年智慧与美学精髓的渝派大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在梳理《天下大足》主创名单时发现,《只此青绿》导演、舞坛“双子星”韩真和周莉亚,担任本剧的艺术顾问。在年轻人中有着极高人气的青年演员张翰、孟庆旸担任主演。
优秀班底的制作水准带来的冲击力显而易见,早在《天下大足》官宣剧照时,就已经收获了大波好评,不少观众直呼“太美了”“仿佛石窟造像走下了崖壁一般”……剧照中可以看到,张翰一改此前在《只此青绿》中飘逸少年的形象,孟庆旸更是一人分饰“老板娘”和“媚态观音”两个角色,期待值拉满。
据介绍,在舞剧《天下大足》里,大足石刻的元素丰富,各色形象跃然而出。比如,北山第125龛媚态观音、北山第113龛水月观音、石篆山12号龛的志公和尚、宝顶山第17号龛的吹笛女、第20号龛养鸡女、牧牛图、沽酒女等各色形象,都在舞剧《天下大足》中得以艺术还原,实现了让造像走下崖壁,走上舞台。
剧内剧外饱含匠人精神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每年都会发布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尽管2024年度报告尚未发布,但梳理2022年、2023年的报告不难发现,年轻人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演出市场消费主力,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的舞剧《乐和长歌》《唯我青白》《天工开物》等,都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天下大足》靠什么突出重围?除了优秀创作团队、优秀演员的质量保证,还在于用多彩的形式,让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走上舞台,与年轻人“对话”。
但大足石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着实丰富,如何创作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巧思来自整个团队的长期采风和反复构建。
制作人吴杉表示,整个团队几乎每天都在不分昼夜地进行创作,反复经历建构与推翻的过程。主创团队也多次到大足石刻与崖壁上的造像“对话”,认识并理解石窟造像艺术。
《天下大足》的创作历时两年,聚焦大足石刻背后的平凡工作者,以致敬华夏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无论是取谐音于星云法师的“福满人间”与大足石刻题记里“文氏”“伏氏”46名工匠姓名的男主人公“小福”,还是一众设计灵感源于石刻的工艺工序的角色——负责构思与制图的“师父”、以精雕细磨工艺为原型的“老铁”和“小学徒”、以拉粗坯工序为主的“大力”、脱胎于书丹工序的“秀才”、负责测绘的“和尚”等,生活鲜活的匠人群像在舞剧《天下大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是一个个大国工匠,剧外是用心雕琢的演员,何尝不都是匠心的体现呢?
主演张翰表示,为更好呈现角色,大家一起学习了刻石的技巧,“我们还在石头上学着凿刻,包括手上的活儿我们都跟着学习了”,为的就是让自己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角色,“当站在那儿的时候,拿起锤子和凿子的时候,能够相信我就是刻石的那个人。”
“媚态观音这个角色对我来说都是庄严和神圣的,当我穿上演出服装,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沉浸在状态中,让自己的整个状态向角色贴近。”演员孟庆旸表示,为了找到这种状态,每次扮上观音形象后,都会有意识地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沉稳、平和的心态,“《天下大足》这部剧在舞台上的艺术体现是岁月的雕琢以及生活的气息、石刻的壮美,每一个角色都充溢着匠心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孟庆旸十分感慨。
持续打磨
期待渝派大剧惊艳亮相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同时也是舞剧《天下大足》的专家顾问,从项目立项开始,便一直关注并参与剧目的讨论,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时,蒋思维也专程前往北京观看。“积极向上、有美感也有力度,让即使没有去过大足的人也能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印象,这一定是一部老少皆宜的舞剧精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思维如是说。
蒋思维介绍,在创作初期,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专家就和主创团队聚在一起,就舞剧的内容和方向进行讨论,在剧本创作期间,亦多次展开座谈。“我们希望观众尤其是喜欢舞剧的年轻观众可以透过《天下大足》,看到‘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精神面貌,感受凝固于石壁上的匠心传承。”蒋思维说。
在北京观看完演出之后,蒋思维也和其他观众一起提出了修改意见,诸如增强辨识度、更多一些石窟造像艺术的鲜活呈现等等,主创团队也根据专家和观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进一步打磨优化。蒋思维表示,石刻艺术是从国外传至国内,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这也让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石刻艺术天然具有国际交流的属性,他期待打磨后的《天下大足》能够给观众带来惊喜,也期待着《天下大足》能和大足石刻一道,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