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 齐辉:《新华日报》“开天窗”的斗争
2025-01-11 17:29
“抗战时期,国民党以战争之名实行新闻管制,尤其针对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进步报刊开展舆论钳制,该报因此成为报纸‘开天窗’的重灾区。”1月1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第二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研讨会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齐辉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齐辉。记者 谢智强 摄
齐辉称,提到《新华日报》“开天窗”事件,学界大多围绕“皖南事变”期间,周恩来同志利用“开天窗”,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个案进行讨论。实际上,除了此事件之外,据他统计,在《新华日报》发行的3231期报纸中,竟有近500期出现过“开天窗”,约占其发行总数的15%。由此可知,“开天窗”不是个案,俨然已成为该报日常经营的一种常态。
《新华日报》创刊之初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蓄意迫害。1938年1月17日,国民党便衣特务手持铁棍短斧,捣毁了报馆营业部和排字房。事发后,中共中央长江局立即指示《新华日报》刊登声明,将“今日事件之真相”公诸于众。然而,《新华日报》拟于次日刊登的《本报紧急启事》,在送检时却被“武汉新闻检查局强行铲去”,报社编辑部会商后决定保留空白版面以示抗议。这成为《新华日报》历史上第一次“开天窗”事件,自此揭开了该报借助“开天窗”方式开展对敌新闻斗争的序幕。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在重庆发行期间,《新华日报》“开天窗”频率随着国共关系变化而起伏。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此间《新华日报》开天窗数量骤然激增。比如,1940年1月6日,该报连续送检的两篇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起来,扑灭汉奸!》,因内容触及国民党消极抗日而被无理检扣,此时因已来不及写第三稿,《新华日报》被迫在头版社论栏中刊登“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八个大字,约占该版面积近1/2。这成为《新华日报》历史上篇幅最大的一次“开天窗”事件。
1941年初,随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到来,《新华日报》利用“开天窗”进行抗检斗争更为频繁,其中尤以“皖南事变”期间的“开天窗”事件最为著名。除了以往学界关注的1941年1月18日周恩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开天窗事件外,该报在2月5日和3月7日的两次开天窗事件却鲜为人知。这两日刊登的《法纪何在!本报横遭压迫》《我们的抗议》《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真相》等文章,因揭露国民党捕殴报差、没收报纸,呼吁其妥善解决新四军问题而被强行检扣。
1943年,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这期间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言论、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民主宪政”“成立联合政府”等政策主张是“开天窗”的重要内容。
“研究发现,《新华日报》‘开天窗’消失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反映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报道国民党弊政、大后方工潮、物价及灾情的内容;宣传中共执政理念、施政纲领,八路军作战精神、‘反扫荡’战绩的内容;揭露国民党与日伪勾结、分析日伪动向与国际形势的内容。”齐辉说。
而《新华日报》对“开天窗”的补救策略主要为:巧妙排版,制造视觉冲击,比如1940年1月6日,《新华日报》第1版社论位置通栏空白,在1/2版面上仅刊登了“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八个字,大面积留白,反而增强了关键信息的吸引力与表现力;精心拟题,传递关键信息,这些“天窗”新闻的标题内容精炼,态度鲜明,直指“中共坚持团结抗战”“皖南事变真相”“迫害报差”“十八集团军战绩”“粮食短缺”“蒋介石玩弄假谈真打阴谋”等事实,读者虽未见正文但亦能明了文章大意;借助多种媒介,补充重要内容,如借助《解放日报》《群众》,通过发布“更正”、发行增刊、印制传单或小册子等方式,实现信息突围。
齐辉表示,《新华日报》“开天窗”,取得的斗争效果,主要包括:激发读者的阅读想象与同情。如。在昆明读到此报的马识途就曾写道:“哪怕只剩下一片如满天繁星的标点符号的天窗,都给人们带来多少鼓舞、安慰和愉快呀!”
引发报界同行的共情与声援。如,“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利用“开天窗”传递事实真相后,《新民报》《大公报》《新蜀报》等报刊纷纷表示同情,通过拒载国民党中央社发布的“新四军违抗军令”的报道以示声援;《大公报》更在社论《关于新四军事件》一文中,公开表示“相信中共现时必依然信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则”“任何党派的政治主张,容或因求治之急而近于激,非但可谅,亦且可敬”等。
令国民党当局忌惮与畏惧。“开天窗”所引发的巨大舆论压力,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有所收敛和退让。如,“皖南事变”后,该报揭露事变真相的“天窗”新闻,引发了国内外舆论哗然,迫于压力蒋介石签发手谕,“非奉本委员长命令,均不准对《新华日报》及中共人员稍有扰乱为难事”。
“事实证明,‘开天窗’是新华报人新闻精神与宣传智慧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并未削弱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想象,赢得新闻界的广泛声援,最终使得该报突出重围,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言论利剑,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取民众支持与政治认同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齐辉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