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 龙伟:《新华日报》刀与笔的交织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谢智强

2025-01-11 16:37

“延安木刻作为一种视觉性媒介以其直观性、通俗性实现了对党的革命思想的媒介化转译,将民族革命这种看不见的政治转化为‘可见的政治’。作为纸媒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借助木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创新了传播的手段,丰富了传播内容,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1月1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第二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研讨会上,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龙伟。记者 谢智强 摄

龙伟称,《新华日报》(华北版)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共刊登木刻版画680幅,其中在报眼位置刊登木刻版画404幅,平均每两期一幅,凸显了木刻艺术在报版上的重要性;作为文章配图的插图木刻228幅,对报纸整体风格和氛围贡献不可或缺。

这些木刻版画,画面简洁生动,深刻反映现实,突破文字限制,快速唤起民众抗战热情;在敌后宣传动员工作中效果显著,凝聚民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艺术语言简洁深刻,有效反映抗战时期的生活。

对于这些木刻版画的生产,龙伟称,主要源于《新华日报》木刻版画的传统,《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不少编辑来自《新华日报》(重庆版),木刻是重要的宣传手段;鲁艺木刻团的支持与参与,受贺龙在鲁艺的演讲感召,鲁艺师生积极响应号召,组成工作团前往晋东南前线抗敌宣传。工作团抵达晋东南地区后,上级安排工作团前往《新华日报》(华北版)开展工作,同时保持其独立性。

为此,工作团创作了大量木刻版画刊登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其中抗战类木刻版画的数量尤为突出,几乎每期均有刊载,且常置于第一版报眼位置,与社论相呼应,凸显其重要性。这类木刻版画有两个特色:一是通过细腻描绘战争场面揭示战争本质;二是基于对战争形势的清晰认识,鼓舞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以世界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木刻版画,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共刊载了118幅。这类木刻版画多见于每期报纸的第三版国际版,部分木刻版画依据社论创作,置于报头显要位置,尤以1939年所刊登的此类木刻作品数量最为可观。

以革命为主题的木刻版画,有两类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是木刻肖像,二是节日纪念类木刻版画。这些作品在塑造了革命英雄主义形象的同时,凝聚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救亡力量。

以军民鱼水情为主题的木刻版画,聚焦于军民关系,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场景,这些版画全面而生动,既反映了根据地的繁荣发展,也体现了民众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延安木刻作为一种视觉性媒介以其直观性、通俗性实现了对党的革命思想的媒介化转译,将民族革命这种看不见的政治转化为‘可见的政治’。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成为华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大众媒介。随着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加入,刀与笔彼此交织、木刻与纸媒亦相互融合,延安木刻借助新的媒介平台完成了在华北地区的‘再媒介化’,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了自身的重塑与意义。而作为纸媒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则借助新的艺术形式的引入,创新了传播的手段,丰富了传播内容,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龙伟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