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重庆大展”为何爆款频出?“硬通货”是它……
2024-12-31 18:06
近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展览,捧回了“2024全国百大热门展览”殊荣。
▲《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展览现场,观众正在参观。(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喜讯接踵而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策划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策划的《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两个大展,入围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终选。
为何重庆大展能在全国频频揽获大奖?12月3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两家博物馆一探究竟。
一场展览引发“三峡跑”观展现象
2024年春日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内的人气和馆外的暖阳相互呼应。
在博物馆4楼临展厅的大门外,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数小时只为一睹展厅内正在进行的一场大展。
▲排队等待参观《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展览的观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这场大展就是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手天津博物馆共同打造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在57天的展期中,共有546061人次观众走进展厅欣赏展览。
为何一场临时展览,会吸引来蜂拥而至的观众?
展览主要策展人王麒越道出了原委:两大国宝级画作同展亮相是展览得以出圈的底气。
在这场展览中,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反映乾隆下江南的国宝级名画《万笏朝天图卷》第一次在天津馆以外的国内博物馆展出,而为了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请出了自己收藏的国宝级画作——唐寅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
除此之外,包括董其昌、陈洪绶、石涛、沈周、文徵明、唐寅、恽寿平、蓝瑛、黄慎、华岩等名家大作也悉数在展览中亮相。
精彩的展品,无疑成为这场展览诱人的底气。
但这并不是展览出圈的所有因素。
王麒越说,让观众们能在展厅中真正看懂展览,才是这个展览赢得“人心”的关键。
为了让展览更能贴近观众,策展团队以绘画表现的“古人生活”作为切入点,展现中国古人的生活场景、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给观众们呈现了明清时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展览在内容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古代绘画展览只重展现绘画发展史的局限,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对古代绘画作品进行解读,拉近观众和古代绘画的距离,是力求将绘画更鲜活地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有益尝试,真切体现“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走进古代人的生活的同时更能让观众从中体验中国绘画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对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刘竞希更是用“三峡跑”一词来形容这场展览的火爆程度,“展览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撤展前一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市内外大批观众集中到访,甚至为争抢开馆第一时间目睹展品风采而竞相‘冲’入展厅,人们惊呼‘三峡跑’直追‘故宫跑’。”刘竞希说。
重庆两大展览入围2025年“博物馆里读中国”终选
就在《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里的生活景象》折射出重庆2024年博物馆展览火爆的图景时。又一好消息从国家文物局传来,由重庆策展人策划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和《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两个大展,入围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终选。
这两个即将在2025年拉开大幕的展览有何亮点?
即将在2025年新春拉开大幕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川渝两地十余家博物馆联合策划完成的大展,展览中将荟萃传世石刻之精华,借以展示巴风蜀韵。
据展览主要策展人刘兴亮介绍,展览依托三峡馆关于巴蜀碑铭的丰富收藏,以此为基础扩展至四川地区、陕西南部以及甘肃南部,选择川渝两地自秦汉以来至明清之际的碑刻精品和石刻精品,展出碑铭实物、珍贵拓片等文物。
▲即将开展的《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整个展览共使用文物展品230件/套,其中“大唐长孙无忌墓志”和“枳杨府君神道石柱”将是三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对外展出。
除了这个历史类展览之外,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里,一场重磅展览也将在2025年亮相,它就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特别策划的《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
展览主要策展人王进说,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展览充分运用第一手文物史料和先进数字技术,真实展现南方局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中共中央政治主张和抗战业绩,声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斗争,积极争取一切爱好和平和支持正义的国际力量的历史事迹,以及推动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好的展览是博物馆的“硬通货”
好的展览无疑是博物馆里最拿得出手的“硬通货”,来自重庆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重庆的各个博物馆将自主策划并推出上百场原创展览,同时,也将更大范围地引进外省市博物馆里的优秀展览。
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文物“修旧如旧”的匠心故事带上荧屏;《国家宝藏》首次邀请文物工作者为国宝“代言”……多种形式的节目不断开拓文博知识传播的新渠道。
频频“出圈”的文化创意类节目不仅为博物馆和公众构建了新的连接通道,也为传统文化觅得传承、传播的全新路径,更大地激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正在参观。(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当下,重庆的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中呈现出最直观的两点变化。
一是在内容生产上,以“实体文物”为主体过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体”。博物馆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文物,更倾向于营造一个历史文化语境去诠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也使得展览类型逐渐由“大型通史类展览”向“中小型专题类展览”转变,文物选择逐渐由“国宝类”高级别文物向内涵价值丰富的文物转变。
二是在语言建构上,从博物馆向大众“传播文化”到博物馆与大众“共享文化”。在观众对于展览的参与、反馈中,博物馆面向大众的“单向传播”逐渐被博物馆和大众的“双向影响”所替代。通过感官刺激、生活化、艺术化结合,激发观众对于文物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观众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体系,实现寓教于乐。
“专业内容+创意策划”牢牢抓住了观众,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爱上文物、爱逛博物馆,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通过观展不断升级,由此进一步推动公众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与追捧。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