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梅花奖得主蒋建国:沈铁梅对江姐的塑造为当代戏曲提供了一种遵循和参照
2024-12-08 17:54
“铁梅对江姐的塑造,为我们当代戏曲提供了一种遵循和参照,我想,包括黄梅戏在内,其他兄弟剧种的院团和演员都应该回到这个基本点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创作。”日前,“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安徽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梅花奖得主蒋建国如是说。
▲研讨会现场。记者 赵欣 摄
12月4日-5日,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领衔主演的《江姐》献演合肥安徽大剧院,动人的剧情、精湛的表演为黄梅戏之乡的观众带来持久震撼。在重庆市文联和安徽省文联共同主办的这场研讨会上,蒋建国等众多安徽戏曲名家、学者齐聚一堂,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作品立得住最终要靠表演艺术
“《江姐》很多剧种都演绎过,我们剧院也改编成《红梅赞》演出过,但铁梅的诠释尤其震撼,《江姐》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蒋建国表示,重庆市川剧院这个版本整体来看严谨有序,大气磅礴,编导演让人耳目一新,既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也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有血有肉,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英雄形象。”
他坦言,当今戏曲界,无论现实题材、革命题材、红色题材,都比较容易被定格为一种概念,“主题的凸显往往更多拘泥于文本创作方面,从而忽略戏曲本体,而这个本体,正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表演艺术的价值。无论是川剧还是黄梅戏,戏曲作品真正能让观众感动并且能让这个作品演得久、立得住的,最终还是表演艺术。”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梅花奖得主蒋建国畅谈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记者 赵欣 摄
具体到沈铁梅的表演艺术,蒋建国说,第一个深刻印象来自她的演唱,“都说铁梅有一副‘金嗓子’,但她不仅仅是嗓子好,也不仅仅是唱得好,事实上,她用演唱完成的对江姐的塑造,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情动人,她的行腔、运腔、咬字、吐字等等无一不在人物当中,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在蒋建国看来,沈铁梅完全是以心理体验为塑造人物的核心,舞台上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人物塑造,这是很多演员忽视的,“我们不少同行往往从单方面去追求发挥唱腔、音色优势,片面强调舞台形象、身法体态等等技术的发挥,但我以为,真正的技术最终还是为表演艺术服务的,表演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刻画人物。”
艺术要传承,也要创新,《江姐》让蒋建国捕捉到了铁梅对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铁梅对江姐的塑造里我们看得到传统戏曲的程式,但她不是表演程式,而是把程式化为人物的行动,这就是她的高级演绎。戏曲,特别是地方剧种,特别是演现代戏,搞得不好就成为了‘话剧+唱’,戏曲的程式丢失了,那就麻烦大了。”
他特别提到江姐在得知彭松涛牺牲那个瞬间,沈铁梅设计的一个停顿,“舞台上最怕停顿,但江姐那个停顿足有8到10秒,表达了一种复杂心理,那个环境不适合悲声痛哭,铁梅设计的眼神、口型、体态,以及最后一声‘老彭’的迸发,带来了停顿的美和人物形象的丰富,这就是注重人物内心体验的表演,值得黄梅戏学习。”
《江姐》如同“一面流动的红旗”
作为央视春晚舞台的“常客”,黄梅戏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剧种,却深受全国观众熟悉和喜爱。就作品艺术性和市场美誉度来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堪称全国戏曲院团翘楚。与沈铁梅类似,蒋建国也一度身兼表演艺术家、院团管理者、演出运营者等多重角色,对于当代戏曲的传承发展,他有不少独特的观察视角。
“过去我曾认为,以黄梅戏和川剧为例,可以看到地方戏的两种可能性:黄梅戏赢在了市场,川剧赢在了赛场。什么意思呢?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是表明,五腔共和兼容并包的川剧博大精深,就舞台艺术的呈现来说领先于兄弟剧种。是铁梅的《江姐》改变了我的看法。”蒋建国直言,《江姐》迄今完成的180多场巡演足以说明问题,“川剧不但在表演上技术一流,而且可以成就深受市场认可的佳作,赢得了双丰收。”
这一切的实现,也是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蒋建国表示,“铁梅是享誉全国的戏曲领军人,重庆市川剧院是全国名团,铁梅与团队创作的《金子》《李亚仙》《江姐》等等剧目都成为了当代的经典,尤其是巡演180多场的《江姐》,在今天戏曲仍属低谷的环境下证明了实力、能力和魅力,必须看到,这与铁梅主席分不开,她高超的表演艺术与团队协作完美配合,赋予了戏曲新时代的魅力,创造了非凡的当代价值。”
蒋建国认为,现在老说戏曲行业不景气,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戏曲工作者主动放弃了很多优势,“以黄梅戏为例,现在更强调文本,但黄梅戏如果不讲音乐和表演,那优势就无法体现,当年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在《天仙配》《女驸马》等作品中塑造人物的能力,至今令人折服。我们必须坚守阵地,坚守艺术的本体。”
他强调,“《江姐》如同‘一面流动的红旗’,铁梅带着这部作品在全国巡演,意义重大。‘三度梅’艺术家全国仅有7人,而铁梅又是最频繁且最持久地活跃在舞台一线的那一位,她对舞台的坚守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得以欣赏一个经典剧目最完美的呈现。这个剧目之经典性,不仅在于它是革命先烈事迹的舞台活化,而且也在于它是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总之,领军人物必须率领团队冲锋在前,铁梅为当代戏曲界作出了表率。我们也将进一步思考,黄梅戏如何向川剧学习,在创作上、在人才培养上、在开拓市场方面实现更大提升。”
更多专家声音》》
王长安(安徽省剧协原主席、一级编剧、研究员)
讨论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我想有三个层面可以讨论。一是红色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是历史传统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和灵魂塑造的很重要的原材料,江姐故事来自《红岩》,体现的正是红色传统的当代价值;二是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江姐》这个戏从歌剧算起已经60年了,常演不衰,是被各大剧种移植最多的作品,是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第三,是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沈铁梅的川剧表演艺术,在高腔戏的传统之下融入现代审美塑造英雄,实现了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传统文化在现代戏中得到了发展和再创造。
李龙斌(安徽省徽京剧院原副院长、梅花奖得主、导演)
川剧是地方戏中最有“玩意儿”的代表剧种之一。剧种特色是演出的生命,铁梅的《江姐》将传统川剧特色完美融入现代戏,无论是她的演唱,还是锣鼓、帮腔,都极富川剧味道。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角儿的艺术,铁梅的表演艺术受她的父亲、京剧大师沈福存先生潜移默化,她在舞台上的一切唱腔的节骨眼儿都是提前设计好的,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古老传统剧种来说,真正好的演员、高级的演员,其功夫不在剧中,而在剧外,你得运用其他一切有益手段来丰富剧种。在《江姐》中,我们看到了铁梅和她的团队对艺术的信念和敬畏。
王夔(安徽省剧协副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沈院长的《金子》《李亚仙》《江姐》三部曲贯穿了一个字,就是“新”。《金子》改编自话剧,要解决戏曲化问题,用一种全新的诗意表达融合传统戏曲技巧实现了对人物的塑造;《李亚仙》是以古典故事拥抱现代审美,注重在细节中把握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将程式与当代戏剧的真实、细腻融合,实现一种全新的传统和现代的交汇;《江姐》则突破了众多经典对于江姐的塑造,打破了红色题材人物扁平化的弊病,塑造了全新的独属于川剧的《江姐》。三部作品都在求新,现在提倡守正创新,但我更愿意讲“返本创新”,这个本就是戏曲传统,尊重传统,回归传统,发扬传统,这就是所谓的本。《金子》的诗化表达、《李亚仙》的拥抱当代、《江姐》的寻找个性,都是建立在对戏曲传统的尊重上,有了新意,有了新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