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听江姐说家乡话”,沈铁梅圈粉上海大学生
2024-11-30 19:21
“我们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观众朋友‘听江姐说家乡话’。川剧是江姐的家乡戏,江姐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所以用川剧来演绎最接近故事发生地,味道也一定更浓郁。”11月30日,重庆市川剧院文华大奖剧目川剧《江姐》献演上海宛平剧院,在提前举办的分享会上,该剧领衔主演,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与专程赶来的百余位沪上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畅谈。
此次赴上海演出是《江姐》本轮华东五省巡演的重要一站,也是《江姐》在上海的首秀。分享会上的大学生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高校,对于包括他们在内的广大上海观众而言,虽然“江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红岩英烈,但川剧相对来说却显得神秘而陌生。对此,沈铁梅笑着表示,可能大家更熟悉歌剧《江姐》的经典唱段,但歌剧《江姐》本身就带有许多川剧高腔的演唱风格,这体现着中国歌剧的戏曲化发展。
▲沈铁梅等剧中主演与上海大学生戏迷在一起。记者 赵欣 摄
“中国戏曲300多个剧种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要用不同方言演唱,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川剧根植于川渝大地,一定是用重庆话、四川话才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川剧《江姐》里,大家一定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原汁原味的江姐。”沈铁梅告诉大学生们,自己从小听着红岩故事长大,对江姐等先辈有着深厚情感,她的老师竞华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歌剧《江姐》移植为川剧,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2018年,时隔50多年后,她怀着传承之心复排川剧《江姐》,经过反复打磨,让这一经典重新焕发光彩。
“我想演的‘江姐’不单单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有战友情,也有爱情、亲情。”沈铁梅说,《江姐》在众多剧种中都有排演,但她打造的这一版中,更强调了对江姐人性的挖掘,“这个戏过去几乎没有爱情,基本就是致敬英雄形象,但我们力图把江姐还原成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人,剧中彭松涛的牺牲成为江姐历练成英雄的重要节点,我在打造这个戏的时候就想,要如何去表现她从一个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
她介绍,突破脸谱化的英雄叙事,川剧《江姐》里,江姐既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个爱美的女性,这种多维度的情感表达,让江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剧中保留了歌剧版中江姐最后赴刑场前询问孙明霞自己头发有没有乱的经典情节,既表现了爱美的个性,也表现了从容赴死的坚强意志,让英雄形象显得更真实。
传统戏曲的手眼身法步来自于古代生活,那么像《江姐》这样的现代戏,又该如何以歌舞演故事?“这其实是一门科学。”沈铁梅表示,传统戏可以借助道具、头饰等丰富的手段,但现代戏就更需要强化戏曲的虚拟性,比如《江姐》里的重要道具雨伞,它代表着剧中没有出现的老彭,因为这是他给江姐的信物。江姐初到华蓥山时,手持红伞、笑容满面,因为她除了期待开展新工作,也期待与丈夫重逢,在看到城墙上老彭的头颅后,她悲痛欲绝,在大喜大悲的情感跌宕中,雨伞成了江姐内心外化的重要手段,虚拟性演绎生发出丰富的戏曲性。
《江姐》的创新还体现着众多艺术巧思,剧中三度出现的《红梅赞》就是一大典型。沈铁梅介绍,《红梅赞》第一次出现在江姐与孙明霞分别时,“这是一个二部轮唱,也是江姐给孙明霞上党课,这种和声形式在最早的川剧《江姐》中没有,我们吸收了歌剧的优点以丰富川剧唱腔,好东西就该相互借鉴。”第二次则是江姐得知老彭牺牲时,《红梅赞》以男声演唱的形式作为背景音乐出现,“这是江姐意识流里的回响,为她后来的英雄成长注入了力量。”最后一次则是赴刑场时的大合唱,“旋律层层递进,将剧情推向高潮,直击人心。”
“除了老家的黄梅戏外,其他剧种以前只看过京剧,沈铁梅院长的分享让我对川剧瞬间‘种草’了。”华东师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吴树然来自安徽,他对记者说,演出前的分享不但让自己增长了川剧知识,还现场观摩了川剧的声腔、程式等,“以前担心川剧听不懂,其实川剧高腔不但好听,整个表演也很具有现代审美。”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本科生韩翘羽也曾担心川剧的语言问题,但分享会后他不但疑虑全消,还对沈铁梅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学的是京剧,铁梅院长汲取京剧营养让川剧更讲究、美观,这非常有智慧。传统戏曲要发展,培养年轻观众很重要,不同剧种取长补短,建构起复合现代人的审美,才能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