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棱镜|紧追时尚浪潮!重庆这些博物馆文创产品,等你来投票→
2024-11-28 18:22
深受00后们喜欢的吧唧(马口铁徽章)、90后爱不释手的桌游、风靡大江南北的中式糕点……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好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届‘渝礼相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65件文创作品从500余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
11月28日,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即日起,网友们可以登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方网站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最终评选出特别奖1名,奖金3万元。
在这场大赛中,究竟诞生了哪些博物馆文创作品?它们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带给消费者们怎样的文物故事?这次大赛比起其他文创大赛又有哪些特殊要求?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逐一探访,揭秘重庆即将端出的这桌博物馆文创“大餐”。
65件入围复赛作品开始网络投票
今年5月23日,“重庆好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届‘渝礼相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征稿报名,短短5个月时间里,吸引了包括高校、创意机构、文创公司、专业设计机构等多领域的人群积极响应,共征集到超过500件优秀投稿作品。
随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邀请了博物馆专家、品牌创始人、设计创意公司等5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构成本次初评的评审团,基于赛事的设计创意方向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要求,以盲评的方式进行了初评。从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设计感、创意性、文化性、主题性等5个方面,专业组和高校组共计评出65件作品进入复赛。
▲入围复赛的文创作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通过大赛,主办方欣喜地看到参赛者们聚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等博物馆的文物元素,围绕“文创赋能消费”“数字文创”“内容IP”三个方向创作了优秀的参赛作品。
大赛最终将评选出特别奖1名,奖金3万元;专业组设置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奖金分别为2万元、1万元、5000元,同步设置优秀奖5名,价值影响力奖5名,颁发奖杯及证书。高校组设置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奖金分别为1万元、5000元、3000元,同步设置优秀奖5名、最佳组织奖3名、优秀指导教师奖3名,颁发奖杯及证书。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部主任池林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让更多的人可以将“把博物馆搬回家”的梦想通过文创产品而实现,“好看又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正好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他们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厚重的中华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一件件具象化的文创产品可以说将‘情绪价值拉满’,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满足了文化需求。”
设计者更关注博物馆文创的主要受众群体
打开投票页面,65件入围作品首度公开亮相。它们中除了传统的茶具、摆件、背包之外,还出现了包括吧唧框、桌游、中式糕点、手机表情包等新鲜的博物馆文创。
设计者们是如何创作出这些潮流博物馆文创的?他们又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为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文化享受?
入围复赛的“镂雕喜鹊闹梅纹亚克力吧唧框”,无疑是瞄准了年轻群体中的二次元爱好者,为何会想到将博物馆文创与二次元周边相结合?设计方“本也漫屋”工作室负责人说,在设计之前的调研中,他们发现,如今博物馆文创的主要消费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因此,深受二次元喜欢的“谷子”“吧唧”成为它们此次参赛的主要创意。而针对二次元市场缺少漂亮实用的收纳空间的问题,他们才最终将自己的创意目标锁定了“吧唧框”这个题材。
▲入围复赛的文创作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而有着同样目的的参赛者不在少数,“有食之士”重庆火锅桌游设计也是其中一个。它的设计者“不吃白切鸡”说,他的文创设计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汉代文物(各类陶俑、钱币、建筑)”为灵感,结合重庆市当地著名的“火锅美食”元素,通过现代视觉设计,最终形成以“文博火锅桌游棋”产品为主体的新视觉呈现,从而打造出一款独特的博物馆美食文创设计。“我希望通过桌游棋的互动模式,从中让玩家在游戏中了解博物馆的文物魅力,感受重庆地方美食文化特色和方言文化,体验不一样的重庆风貌。”
对此,大赛评委们表示了支持,“文创产品也可以看作‘眼球经济’的一种,就是通过设计、制作先把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眼球吸引过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探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
落地机会成为本届大赛重要评选标准
相较其他的博物馆文创大赛,本次大赛有何特色呢?
池林说,这次大赛中,作品的文物元素、人文价值、创意设计、使用价值以及落地机会等都被纳入了评选标准。
▲入围复赛的文创作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为何会将“使用价值”和“落地机会”纳入评选标准?
池林表示,博物馆更希望获奖作品能够真正出现在文创商店之中,成为博物馆文创爱好者们爱不释手的收藏和日常爱用的好物,“我们认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理想照进现实,所以,一件作品如果只能停留在图纸上,那么它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优秀作品。”
参加大赛初评的专家们认为,文创产品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文化传承,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带回家。那些束之高阁的文物,化身成书签、文具乃至盲盒、玩偶、各式衍生品,或是制作精美令人爱不释手,或是嬉笑搞怪让人感到活泼亲切,文物的“严肃感”消失了,变得平易近人。
专家们说,以往博物馆总是给人一种厚重感,如果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词来形容,可以叫作“高冷”。但随着文创产品的兴起,博物馆的这份“高冷”慢慢减退,让人们越来越“触手可及”,“一件文创产品能够展现出博物馆的文化精髓、学术成果和文化价值,反映了博物馆的运营水平。好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还能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