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留住城市记忆和乡愁,专家学者点赞山城巷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双双 实习生 张敏杰

2024-11-23 10:51

11月22日午后,连日阴雨之后,重庆再次迎来晴好天气。太阳光时不时穿透云层,照射在市民的脸上有股令人欣喜的暖意。此时,依山而建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内,市民游客正在惬意地游览参观,或上或下挤挤挨挨,好不热闹。

当天下午,作为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学术年会的特色活动,3场平行实景沙龙分别在磁器口、山城巷、民主村进行,专家学者们边走边看边赞叹,感慨于重庆城市更新对城市记忆的留存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怀。

还原老重庆生活,给市民留下有情感温度的空间

在山城巷,30多位专家学者分4个小组,跟随着不同的主理人来到相予绣阁、在场空间、乐台等文化空间,并最终在山城记忆馆坐定,他们欣慰于山城巷还保留着地地道道的重庆味。在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的主持下,重庆本地城市更新项目的负责人、运营者面向专家学者侃侃而谈。

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恒现场与大家分享山城巷的更新过程。2015年,山城巷被确定为全市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2018年,黄恒带着团队以最美步道、临崖体验、大美江景、老街文化为亮点,开始了对山城巷的“微更新”。

▲城市更新项目负责人作分享。受访者供图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典型的吊脚楼、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山城巷内的诸多建筑凝聚着历史的印记,也勾勒出山城巷独特的文化底蕴。“为了保留如今大家看到的街巷肌理,同时兼顾建筑的使用功能,建设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测绘与调研,走遍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重新梳理交通动线、商业与院落的关系,以期还原老重庆生活,构建一个丰富而有温度的历史空间场景。”黄恒表示,以“微更新”“微改造”为宗旨,团队边设计、边招商、边运营,最终让山城巷有了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味道。

当然,山城巷的更新仍在继续自然生长、完善。黄恒说,下一步,将继续提升山城巷的文化品质,让这里始终充满生命力和人间烟火气。

更新与治理相融合,激发城市活力

在山城巷平行实景沙龙活动现场,重庆城市更新规划学委会执行秘书长、重庆十方艺术中心项目总监张九禾,与重庆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仓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波以及重庆历史影像与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造”创意共享空间主理人、策展人王远凌,则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汇报。

山东姑娘张九禾以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的更新为例,谈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那些暖心暖情的瞬间。沪汉社区是原重钢集团家属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延续了这一历史文脉,保留原有工业元素并将重钢文化有机融入崭新的社区生活。而为了唤起老重钢人对于家园的美好回忆,张九禾带着团队一家一户的走访,采集沪汉居民的故事,并通过摄影的方式定格,然后再在社区展览,让社区居民对于家园有更深厚的情感黏合。“当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开始从内向外的散发善意时,就能相互照耀、相映成景,也就有了‘家和沪汉’文化。”张九禾说。

▲专家学者跟随主理人“打卡”山城巷。受访者供图

作为设计师,一直以来,李传波都在思考自己作为设计者、规划者,有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生存空间。“设计师应该是城市情感温度的缔造者,我们希望给人们留下点什么,如同山城巷、北仓正在做的那样,留住在地文化,留住在地居民。”李传波介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北仓在打造时,以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活力街区为目标,尊重原有的一砖一瓦,进行了城市、社区、建筑、人文相融的实践。

王远凌是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摄影艺术家,如今他是一个专职影像研究的策展人。对于自己策展人的身份,王远凌用了“内容生产者”来代替,“过去我会觉得影像是一个艺术手段,但其实它是最方便传播的一种语言,为空间赋予内容。”王远凌透露,除了举办影像展览,他与山城巷的主理人们还正在筹划着举办“主理人开放日”,定期让主理人面对市民游客讲述运营理念,同时也回答市民游客的问题,让主理人自身也成为一个品牌,去传播山城巷的文化。

专家学者齐点赞,在山城巷品味诗和远方

感动、惊喜,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的专家学者们游览山城巷时,口中频频说出的词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表示,虽然是第一次踏足山城巷,但一进入就能充分感受到这里是具有重庆本色的空间。“主理人们把这里当成大家共同的家园,用心用情用技巧经营,为重庆市民和来渝游客留住了一个可供品味的场所。”朱荣远说。

▲专家学者在山城巷游览。受访者供图

“山城巷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是众多主理人展示出来的诗和远方。”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庄宇看来,重庆所构建的“1+2+N”城市更新管理制度,在山城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庄宇表示,诸如主理人一样的民间力量的集聚,是山城巷能够好好呈现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这样的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秘书长邓东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更新设计即设计生活,山城巷中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通过自主更新和共同缔造,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共生式城市更新的优秀样本,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邓东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徐苏宁在年会举办之前就已经来到重庆,逛了戴家巷、十八梯。“今天又逛了山城巷,真的被重庆震撼到。”徐苏宁表示,重庆这座城市除了有很好的肌理,更重要的是有一群为城市建设努力的人。因为时间有限,徐苏宁表示自己还没有细致感受城市的脉动,有机会还要再来山城巷逛个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王引在游览山城巷以及听主理人们分享时,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这是我第一次拍摄这么多的照片,重庆近几年的变化让人吃惊,对于这一点,重庆和重庆人都该感到自豪。”王引说,沙龙也有助于帮助城市设计的从业者开拓思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