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巴渝”一词缘起何时?何为巴渝诗?八旬学者为巴渝诗魂溯流寻根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4-11-22 16:52

“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长江浩荡,三峡雄奇,人杰地灵的巴渝大地,留驻过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诗情奔涌挥洒出一篇篇华章,闪耀成中华文明星空一道道永恒的高光。

“文采风流今尚存”,作为中国诗坛重镇,重庆的诗歌至今享有美名。“毫无疑问,在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中,巴渝诗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今天我们要更好地弘扬巴渝文化,就需要溯源寻根,更好地感受巴渝诗歌传统。”近日,文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蓝锡麟新作《巴渝诗歌三百首》问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巴渝诗歌三百首》

300首诗歌扬巴渝文化魅力

为重庆文化界前辈名家,82岁的蓝锡麟深耕文史领域60余年。《巴渝诗歌三百首》是他集毕生所学之力对巴渝诗歌史的一次精妙梳理,所选300首诗歌上至先秦,下至近代,文脉赓续,彰显出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蓝锡麟近照。记者 何赛格 摄

选注《巴渝诗歌三百首》沿用了《诗三百》《唐诗三百首》成例。“这本书的目的一在鉴古,二在励今,鉴是鉴赏,也是借鉴,目的在于励志今人和后人,同时对促成未来的重庆诗歌拓展新局面有所裨益。”蓝锡麟说。

所选诗歌2000余年,从先秦《华阳国志·巴志》里的《奉养歌》《祭祀歌》、屈原《九歌》里的《山鬼》,到唐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再到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名家名作,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巴渝诗如何界定?蓝锡麟给出了两条标准,“一看籍贯,看诗踪。凡是巴渝本籍诗人,无论何时何地的诗作,统属于巴渝诗;那些籍非巴渝的诗人,则无论名望如何,只要诗歌创作是巴渝完成,也算巴渝诗。”

至于入选300首的标准,他解释说,重点在诗人的代表性和诗作的代表性,以之为前提,兼顾地域代表性。“巴渝诗歌对应的地域基本就是现在的重庆,稍微放宽一点,还包括历史上与重庆交界的川鄂湘黔边沿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诗歌选注文献历来众多,这本新作体现着蓝锡麟可贵的探索。“300首中120余首此前未见他人注释,还有一些诗歌的某些词句尚无人注,可以说,总量中不少于三分之二凝聚着我多年的研究思考。”

大巫山是巴渝诗歌不竭源头

“巴渝诗歌是今日之重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诗歌发展史上一份独具风采、不可多得的精神成果。理解巴渝诗歌、巴渝文化,必须要知道‘巴渝’的来处。”蓝锡麟介绍,“巴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巴宋蔡,淮南于遮”,后来的史传典籍中,逐渐叠加出现了“巴渝乐”“巴渝舞”之类话语。

他表示,作为一个地域历史概念,“巴渝”的“巴”指巴山、巴地、巴国、巴郡,“渝”指嘉陵江。“本质来说巴渝文化就是巴文化。历史上,巴文化与蜀文化融合,被视为一体的巴蜀文化;20世纪80年代,巴渝文化从学术意义上开始细分;直辖后,巴渝文化被视为重庆文化的同义词,进一步在学界和社会得到广泛关注。”

巴蜀之间山共脉、水同文,川渝一家亲毋庸置疑,但蓝锡麟认为,论及巴渝诗歌时,巴楚之间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历史上,渝东北和渝东南多属荆楚管辖,“其人半楚”的民风必然注入巴渝文化,并影响巴渝诗歌。重庆的大巫山曾是荆楚故地,也是中华巫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巫文化与楚文化孕育了楚辞,也滋养了屈原和宋玉。

“尤其是屈原,他在巫山下成长,《离骚》中便有不少诸如香草美人、彭咸遗则之类巫风描写,《山鬼》更被认为再现巫山神女。屈原以后,文人们根据大巫山地区民歌民谣淬炼加工,催生出《汉鼓吹饶歌十八曲》之一的曲目‘巫山高’,以及教坊曲子词牌‘巫山一段云’。巫山巫峡美美与共,还产生了诸如《女儿子》《峡中行者歌》之类的‘三峡谣’,以及别具一格的‘竹枝词’。”蓝锡麟说,大巫山地区的诗歌传统传承千年,成为巴楚共有的三峡文化的一大核心构建,“大巫山是巴渝诗歌的不竭源头,更是彪炳中华诗史的雄伟诗山。”

诗山诗廊诗城构筑壮丽风景

山离水不灵,水离山不秀。蓝锡麟指出,与诗山大巫山交相辉映、次第生成,巴渝大地还有一条波谲云诡、妙曼无比的峡江诗廊。这条诗廊沿长江流向,上起涪陵,途经丰都、忠县、万州、石柱、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连接今湖北巴东、秭归,下迄宜昌,江与城共生,绵延千里,其中,属于重庆的地域约占五分之四。

千百年来,这条诗廊的变迁可谓丰瞻多彩。“最晚从六朝发轫,由于众多原因,在诗廊经流寓的文士迁客、名流达人络绎不绝,他们在此留下的诗词含英咀华、别开生面。尤其是唐宋两代,不仅数量超过当时巴渝诗歌总量的五分之四,而且涌现了李杜等名家名作,这个意义上讲,峡江诗廊称为唐宋诗歌高地也不为过。”

“这条诗廊的人文价值不亚于诗山,巴渝诗歌的华彩乐章响贯全廊,整条诗廊内的最大亮点在于诗城奉节。”蓝锡麟分析,奉节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下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六朝时,这里产生了乐府歌谣《滟滪堆歌》,隋唐以降更有杨素、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苏辙、黄庭坚、冯时行、王十朋、陆游、范成大、王廷相、杨慎、王士祯、张问陶等全国性的巨擘名流留墨于此,令“夔州诗”名扬天下,穿越古今。“这样的一座千秋诗城,放眼全国,也很难找到几个可以与之并肩比美。”

“上下两千多年间,举凡这一地带的山川形胜、人世变迁、古迹遗址、神话传说、生活习俗、男女情爱……等众多诗歌素材,都变成了诗人笔下的锦词丽句,审美形式与之同时呈现多样化,犹如杜甫诗一样诸体兼备,气象万千。”在蓝锡麟看来,正是这一脉诗山、一道诗廊、一座诗城,共同构筑起了巴渝诗歌的壮丽风景带,而《巴渝诗歌三百首》里所选作品,如实地凸显了诗山、诗廊、诗城和中心城区两大重点区域,又广及于重庆38个区县中的36个区县,巴渝诗歌发展史的总体风貌略见一斑的同时,也让巴渝诗歌文脉得到了更好赓续。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