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蒹葭在先秦真的读jianjia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带你揭秘→
2024-11-21 20:2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鼎鼎有名的《秦风·蒹葭》。它虽历经数千年时光,但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之一。
可你知道吗?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蒹葭”的读音可不是我们朗朗上口的“jianjia”,而是“蒹
▲展览展厅设计效果图。受访方供图
11月2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悉,今年底,该馆将首次以语音学视角在博物馆策划汉字主题展,呈现汉语的古音——复原汉语在先秦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发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展览策展人付万坪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称,这是一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的将汉字古音与形体相结合来展示汉字文化的展览——《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在这场展览中,观众们将一改往常以看为主的观展体验,而是沉浸式进入一场视听双感受的历史长河之中。
古代汉语音韵与现代截然不同
对于很久以前的古人究竟怎么说话发音这件事,人们的好奇心从未停止过。
数千年前,没有拼音,更没有录音,那么,现在的专家们是如何知道汉语在古代的读音的呢?
付万坪说,古音韵有着明晰的发展历史,先秦两汉时期为“上古音”,至隋唐时期,汉语音韵又与“上古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这段时期的汉语音韵,被专家们称为“中古音”。
而“上古音”和“中古音”
付万坪说,研究上古音韵,《诗经》是很重要的语料之一。“诗经中很多句子现在读来往往不押韵,就是因为字的发音随时间流逝而改变了。后人就据此反推,推测那个字在当时该怎么读。”
直到明代,著名古音学家陈第写了一本《毛诗古音考》,在序言中首次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一开创性的理念,让中国的古音学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虽然古代的汉字没有字母拼音,但古人留下了很多韵书、韵图可以拼读古音,其中“反切法”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反切法”?付万坪说,就是利用“前一个汉字的声母,加上后一个汉字的韵母与声调,用两个字来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
于是,在历代古音研究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人们能够穿越时光,再次领略数千年前的汉语音韵。
首次在展览中让观众听见古音
给汉字标上古音音标,观众们看不懂怎么办?为了能让观众们直观地听到汉语古音,三峡博物馆的专家们动起了脑筋。
为了确保古音复原
为了让观众感受汉字丰富的音韵,三峡博物馆还与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进行了合作。
为啥要与讯飞合作?
付万坪说,源于讯飞输入法2017年发起“AI+公益”的方言保护计划和讯飞对汉字的科技研发成果。截至目前,讯飞输入法的中国方言库有近100万用户留下了170万条珍贵方言,讯飞输入法App已实现202种方言和5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不断将AI技术成果普惠大众。所以,“AI”确实是这次展览的重要工具。“AI”在本次展览中,将与内容深度融合,观众可以去找一找“他”在哪里。
策展人说,三峡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提升观众们的观展感受,让博物馆里的展览不仅能看,还能听,以此让展览也成为一场令人陶醉的视听享受。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